养胃食品 给你的一份心理安慰

20.03.2015  18:10

  奕娟

  当下,市场上的“养胃食品”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但是你知道吗?实际上,这些“养胃食品”既不属于保健食品,也不属于医疗范畴,更不是营养食品。那么,所谓“养胃”真的有效吗?

  “养胃”并无权威依据

  2014年以来,“养胃”食品大军不断扩容,除了江中制药推出的猴姑饼干,市场上还有不少产品打出了“养胃”的旗号,如黑芝麻糊,以及一些养胃茶、天然草本植物饮料等。江中集团曾发布声明称,猴头菇有养胃功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有明确的记载。该声明同时表示,“一种食材有没有功效是要经过科学界定的,乌鸡、山楂都是食材,但它们同时也是药材。中国文化里的药食同源就是这个道理”。而目前,南方黑芝麻糊也在广告中提出了“养胃说”,但没有提供支持这种说法的理论来源,宣传的重点则侧重于原料大米、黑芝麻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以及钙等元素。

  以我国药品法典或中医典籍中的说法作为支撑,是否能够令人信服?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认为,有无养胃功效,只靠一份材料证明不能服众,还需要更权威的实验数据来支撑。

  主要原料的微量元素含量高,是否就意味着生产的食品营养价值高?范志红说,根据2013年起我国正式实施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预包装食品应按照规定标示营养标签,营养成分种类及其含量的多少可以直接看标签内的数据,而非简单的原材料营养物质比较结果。根据营养标签通则,食品标注的营养价值及声称有明确的含量要求。以钙为例,每100克食品中,钙能达到一个正常成年人每天所需量的15%,才能标注含有钙或者是钙来源,达到30%及以上才能说“富含钙”。

  保健食品功能中无“养胃”

  不属于保健食品,却声称能“养胃”,这是现有“养胃食品”的共同点。根据《食品安全法》有关条例,普通食品不能宣称具有保健功能及疾病预防功能。而特殊膳食用食品的产品配方设计有明确的针对性,其目的是为目标人群提供营养支持,食品标签不应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中国药膳大师王云璋介绍,目前食品的“养胃”功效更多的只是民间传统说法,大多无法进行科学定量实验。

  养胃既不属于保健概念,也不属于医疗概念,更不是营养概念,它究竟是什么概念?要养到什么程度才能算养胃?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研究员张坚认为,目前“养胃说”的具体含义、标准和评价标准都不明晰,食品能“养胃”更多是给消费者一份心理安慰。在广告中运用“养胃”等宣传语,是否违法难以判断。一方面,“养胃”并不属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所确定的27项保健食品的功能范围,另一方面,“养胃”等用语并非专业的医疗用语,严格意义上讲,“养胃”并不能直接解释为治疗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