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的“通许算账法”

19.10.2016  19:38
 
 
  在通许县东芦氏村的“爱心家园”里,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记者李博摄于2015年8月5日)
 
 
    去年年底,河南通许县一所初中在学生中间开展了“给父母写一封信”活动,其中许多信出自留守儿童之手。采访期间,记者特意翻阅了这些信,从中选出十封刊登如下,这些信最真实地传递出留守儿童的心声,催人泪下,远比任何外来的描述都更震撼人心
     本报记者李亚楠 实习生杨倩

    12岁的怡怡喜爱音乐,她说自己最喜欢的歌是《七子之歌》,因为里面一句歌词:“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怡怡是河南通许县人,她和9岁的弟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已经4年没有见过妈妈了。
    通许是劳务输出大县,总人口66万,16万余人长年外出务工,像怡怡这样双亲均外出的留守儿童,有6800多名。
    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首次对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做出了顶层设计。通许县作为全国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县,从2011年开始,就成立关爱组织、建设关爱阵地、组建关爱队伍、开展关爱活动。
    “我们可以花上千万元修一条路,为什么不拿出几十万来修修孩子的人生之路?”通许县委书记路云,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有自己独到的认识。
    从去年开始,记者持续关注通许县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近日,记者再次走进通许,走到留守儿童、基层干部和志愿者中间,试图呈现通许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和关爱保护工作现状,以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
  回不来的妈妈,见不到的爸爸

    今年9月底,记者在孙营乡第二中学见到怡怡时,天气已经转凉,她还穿着夏天的凉鞋。由于住校,没有准备秋天穿的鞋,又不想让身体不好的爷爷奶奶跑远路来送,她只能等周末回家时再换鞋。
    聊天时,怡怡显得拘谨,话不多,基本上问一句答一句,似乎不愿意外人触碰她的内心。但当记者问到,是否想爸爸妈妈时,她的眼泪刷地就流了下来。怡怡的爸爸在苏州打工,妈妈因为一些原因,好几年没有回来。
    她说,最忘不了的事是有一年暑假,她得了三好学生奖状,爸爸用一百块钱叠了一个心送给她做礼物;最开心的事是过年的时候,爸爸每天在家陪着,还会给她买新衣服;最想做的事是到爸爸打工的地方看看,最大的愿望是长大了挣好多钱盖一个大房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永不分开。
    怡怡的爷爷奶奶今年65岁,体弱多病,在家打理5亩土地。怡怡的家,是一间低矮的砖房,屋内墙上贴满了怡怡的奖状。窗户没有玻璃,仅用布帘遮挡,窗台上两块纸板,一块纸板上用粉笔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另一块纸板上写着字母表。
    奶奶许秀娥说,那是怡怡周末回来教她弟弟学习时写的。许秀娥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信,是怡怡妈妈写来的,信里说:“祝宝贝们快快乐乐、健健康康成长,一定要告诉宝贝们不要喝生水,不要吃太多的雪糕,太凉的东西对身体不好。”看着这些叮嘱,记者忽然想起,怡怡在学校时说,她最喜欢上音乐课,最喜欢唱《七子之歌》,长大了要照一张漂亮的全家福。
    和怡怡一样,8岁的涵涵也有4年没有见过爸爸了。她父亲2012年因胃癌离世,年仅27岁。起初,妈妈和爷爷奶奶骗她说爸爸去了远方,等到上学后,她才得知父亲已经离世。妈妈为了还债,也忍痛把年幼的涵涵和小她两岁的弟弟撇在家里,外出打工。涵涵和弟弟只能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涵涵和弟弟同在通许县小岗郭小学读书,爷爷郭善明告诉记者,涵涵特别懂事,农忙的时候,她总是早早起床帮奶奶做早饭,然后,领着弟弟一同上下学,还会帮弟弟穿衣服、洗衣服,小小年纪就已经会烧米汤、做米饭了。
    记者并没有同涵涵聊太多,一提到爸爸妈妈,她就泪流满面。她说,最近一次见妈妈已经是春节的时候了,妈妈走的时候,她都不知道,因为妈妈怕她伤心,悄悄离开了。
    涵涵最喜欢的礼物是春节时妈妈给她买的芭比娃娃,她小心翼翼从盒子里拿出来给记者看,是一个20厘米左右穿蓝裙子的塑料娃娃,拍照时,娃娃的脑袋掉了下来,她赶紧捡起来装上,抱在胸前,生怕娃娃会不见了。
  残缺的亲情链,难迈的成长坎

    怡怡和涵涵,是通许乃至全国数千万留守儿童生活状态的缩影。相比于物质上的匮乏,亲情残缺导致的心理、安全、教育等问题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更严重、也更本质的难关。
    通许县竖岗镇第一初级中学15岁的龙龙在班里排名前十,还担任班长,5岁以后,他的父亲就常年在新疆打工,父子俩一年只能见一两面,龙龙跟着爷爷奶奶一块生活。今年暑假,为了补贴家用,他和朋友一起到郑州餐馆当服务员,打了两个月工,挣了3000块钱。
    龙龙说,留守儿童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家庭教育,严重的会导致叛逆,不上学,和家里对着干,甚至跟着别人去做犯法的事情。“我小的时候,也跟着别人一起做过坏事,爸爸妈妈不在家,爷爷奶奶管不住我,家里有一个比我大五六岁的邻居,我从小跟着他,很多都是他教我的,他父母也是常年在外,他对我影响很大,我没有学坏也多亏了他。
    不过,龙龙说,每次爸爸回来都会和他交流,给他讲很多道理,也会经常地发脾气,觉得他这个干不好,那个干不好,但从小到大还是父亲对他最好。“我从来没有怨过我爸爸,和爸爸也没有隔阂,我主要是不想让我爸爸再去那么远的地方打工。
    通许县2011年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一项调查显示,临时监护留守儿童的祖辈,文化程度在初中学历以上的仅有30%,这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往往会出现在校学习五天基本稳定,一过礼拜天就几乎完全反弹的“5+2=0”的反常现象。调查还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56%处于中等以下,35%成绩还可以,只有9%的成绩较优秀。
    家庭教育的缺位、不力、失当容易造成孩子进步了无人鼓励,孩子有缺点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极易导致留守儿童对外出父母不理解、不信任,甚至有抵触感、叛逆感,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有超过53%的留守孩子对父母不满意,有近10%的儿童对远离的父母不太想念。
  专项经费,有人干事有钱干事

    时梦丹至今仍记得那年暑假到北京和父母团聚的情形。在北京市八宝山附近,一个只有10平方米的简陋出租屋内飘出阵阵香味,她亲手为父母做了西红柿炒鸡蛋、炒油麦菜、烙大饼等晚餐。
    时梦丹今年14岁,父母都在北京打工。2014年7月,包括她在内的15名留守儿童在通许县妇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踏上了“暑期亲情之旅”,满怀期待地坐上开往北京的1488次列车,去探望他们在北京务工的父母。
    时梦丹说,那天她4点多就早早起床,坐在车窗边欣赏窗外的风景,想象着与爸妈见面的场景,当火车缓缓驶入北京西站,她激动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看到早已等在出站口的爸爸时,她飞奔着扑到了爸爸怀中,喜极而泣。
    时梦丹的父亲时双颜说,当时场面非常感人,十几名留守儿童见到许久不见的父母,很多孩子,甚至家长都流泪了。县里还组织留守儿童和家长一起游览了天安门广场、国家历史博物馆、清华大学等,既弥补了孩子的亲情缺失,又增长了见识。
    正是基于深入调查后看到的严峻现实,通许县下决心做好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暑期亲情之旅”正是其中的一项活动。“留守儿童是社会问题,出钱救助、假日送温暖,只是个表面工作,解决不了亲情饥渴。关爱留守儿童根本出路是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路云说,“通许不仅要打造美丽乡村,更要打造留守儿童的美丽人生。
    从2012年起,通许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25个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关爱工作专项经费每年60万元,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县级关爱中心,配备10名专职人员,在乡镇建立关爱工作站,配备两名专职人员,在村、社区、学校建立“爱心家园”,配备1名专兼职管理员。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保县、乡、村三级关爱网络有人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通许县县长尹春华说。
    “妈妈,我这次考试考得可好了,是不是奖励我一下?”13岁的于书涵暑假期间经常和远在上海打工的父母视频聊天。聊天的地方不在家里,而在通许县长智镇第一初级中学的爱心家园里。
    于书涵住在姨妈家,爱心家园是她每年暑假期间来得最多的地方。不仅因为在这里可以和父母视频聊天,还因为这里有其他父母同样不在身边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学习、玩耍。“不再觉得那么孤单了。”于书涵说。
    这样的爱心家园在通许已经建立了167个,实现了对留守儿童的全覆盖。
    “为把爱心家园管好用好,我们还制定了家园管理十项制度,建立了管理员工作微信群,每开展一次活动给管理员发放活动补贴80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聘专职管理人员,每人每月1000元。”通许县民政局局长马鸿雁说。
    “有一次我去爱心家园调研,有个6岁的小男孩,父母都在外打工,3年没有回来了,通过视频看到父母的那一瞬间,孩子刚喊了一声爸妈,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委屈,泣不成声。”路云说,我们常常被孩子的这种情绪所感染,在一次次感动和流泪中,更增强了我们做好关爱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志愿结对帮扶,经济源头治理

    搭好了舞台,还要有人来“唱戏”,光靠几十名工作人员难以有效为全县留守儿童提供服务,为此,通许县建立了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帮扶等活动。
    长智镇东芦氏小学147名学生里有87名留守儿童。校长陈海永告诉记者,学校的爱心家园由一家公益机构援建,最关键的是,通过县里牵线,他们和北京的中国地质大学建立了联系,每年暑假都有大学生到这里开展10天左右的志愿服务,教授孩子们音乐、绘画、跆拳道等,深受孩子们欢迎。
    在东芦氏小学的爱心家园,记者看到中国地质大学的志愿者们和孩子们一起留下的照片,还有他们写给每位孩子的寄语,他们还建立了QQ群,让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可以看到自己孩子的照片。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河南大学等6所高校已经在通许县的爱心家园建立了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王航航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同时,他还是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通许县长智镇岳寨村夏令营队长,每年暑期他都会和其他17名队员共同开展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
    “夏令营会多安排音乐、体育、绘画等孩子们日常接触少的特色课程。”王航航说,“留守儿童大多不够开朗、缺乏自信心,而夏令营最注重让孩子们处理人际关系,以此提升其沟通交流能力,发掘孩子的潜能。
    “去年的夏令营本打算招30个孩子,结果报了40名,孩子们太喜欢参加这样的夏令营了。”岳寨村村支部书记于来政对这些大学生的表现格外满意。
    此外,通许县还成立了巾帼志愿服务队,全县女干部、领导干部家属等结对关爱留守儿童,目前,通许县已有176名女干部及3800多名“巾帼志愿者”长期结对关爱留守儿童,让6800多名双亲在外的孩子都有了“爱心妈妈”。
    向向父亲去世,母亲在外打工,她和爷爷奶奶一块在县城边上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通许电视台的齐寒就结对帮扶向向。齐寒说,我有一个和向向差不多大的儿子,我就让她做我孩子的小姐姐,还让他们两个比着学习,向向很高兴,刚开始和我还有隔阂,后来,我去学校看她,她就很喜欢和我说话。
    通许县财政局干部仲金凤是一位“爱心妈妈”,孩子的学习辅导、生活保障、心理疏通等,她都要关心,为此,她还需要隔三差五同孩子的父母、班主任沟通交流。“爱心,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拿出一点,我不觉得那是奉献,应该是很正常的事。
    “关心留守儿童工作的归宿,还是要发展经济,用经济把孩子的爸妈引回家。”尹春华说,2014年开始,通许县通过开展“春风送岗”活动,吸引3.5万农民回家就业;全县提供无息创业贷款9800多万元,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累计使2700多名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在发挥作用上,关心留守儿童没有招商引资来得快,看不到经济效益,但这是关乎一代人前途命运的工程,必须用心去干,持之以恒地干。”路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