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抄袭应走出维权"盲区"
刘建国
5日,上海律师朱斌收到深圳南山法院口头通知,其提交的微信公众号抄袭的起诉状已被立案,书面受理通知已经发出。有关专家认为,通过这一国内首起针对公众号抄袭的案例,或能探索出一条微信公众号的维权之路。(5月7日 《羊城晚报》)
现实中,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只要轻轻刷屏,一些资讯和信息就可以映入眼帘。微信的发展和进步,带给公众更多的便捷和舒适,但同时也衍生了大量的侵权案件,抄袭现象尤为突出。可以说,国内第一起微信公众号抄袭案立案,填补了之前微信领域中的维权真空。
不过,该案被立案,只是“维权马拉松”的开始,后期的开庭、宣判等等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其实,首起公信号抄袭案立案,表面上是维权人士权利意识的觉醒,但从侧面而言,无疑凸显出了微信空间维权的尴尬和掣肘。正如一道网CEO、版权公益维权发起者连清川所言,“起诉是必要的反击”。不难看出,将微信侵权案寄希望于诉讼,表明其他维权手段趋于弱化和无力,无法实现权利救济的目的。
应该说,即便案件被法院受理,但最终判决结果如何,还无法做出预判。微信公众号抄袭案,其维权痛点就在于,取证难以及诉讼难,而维权成功后的赔偿更是难上加难。具体而言,侵权行为地以及侵权行为人的不确定性,给立案带来了难度;侵权行为虽已发生,但是具体造成的损失如何,很难做出清晰的界定和衡量;诉讼耗费精力和财力,与损失相比较而言,往往得不偿失……。于是,即便微信公众号抄袭现象频现,但真正敢于维权之人,却是少之又少。
事实上,维权成本过高所催生的维权代理平台,正是基于维权窘态下的一种被迫选择。个人之力下,维权之路漫长坎坷,而依赖于维权代理平台,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压力。但就维权制度设计上而言,微信公众号抄袭案还无法得到便捷有效的处理,在维权的方式选择上,过于单一和繁琐。然而,微信公众号抄袭案并非个案,伴随社会的发展,类似的个案必然会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基于此,应该创新思路和方式,实现维权方式多元化,并具有可操作性,在权利救济上追求便捷高效。
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有公益组织维权,超过60%的自媒体愿意积极维权。不难看出,正是维权窘境的客观存在,导致了自媒体维权积极性不高,进而怂恿了抄袭行为的泛滥。从这个方面而言,立案只是微信公众号抄袭案维权的第一步,而丰富维权手段、简化维权程序、降低维权成本等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考量。
编辑:王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