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走进郏县:看病家门口 医改惠民生

26.06.2015  10:31

6月19日,河南日报“四个全面”大家谈第十七站走进郏县。记者 史长来 摄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要坚定医院的公益性方向。改革的切入点是取消以药补医,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也就是说,让医院与医生的收入与开药多少、检查多少没有关系。目前药品零差率在全省县级公立医院已全面实施,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下一步的改革,包括加强基层医院的基本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能否落实政府办医责任,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

   ——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李广胜

   核心提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在结合河南卫生计生改革发展的实际,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让老百姓病有所医,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这是一场必须全力以赴打好的“攻坚战”。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省自2012年8月已先期在40个县(市)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工作,从2014年11月起,这项改革在全省全面推开。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其进展成效如何?离群众期盼的看病“家门口”的目标还有多远?本期,我们走进首批改革试点县之一的郏县,看看那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公立医院如何回归公益性——

  落实政府责任让公立医院“轻装前进

  杨志敏(郏县广阔天地乡大程庄村民):前不久,我父亲得了心肌梗塞,担心县级医院看不好,后来一打听县医院不但机器设备先进,还实行了“先住院、后付费”政策。于是,我们决定到县医院治病,没想到经过大夫精心治疗,俺爸的病不但看好了,还省了不少钱。以前到城里大医院看病多跑路、多花钱,现在家门口就能少花钱看好病,真好。

  李广胜(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县级公立医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是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纽带;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是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统筹城乡卫生发展的重大举措。

  医改涉及千家万户,如何破解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让小病在乡、村就能治好,大病原则上在县医院就能看好,是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目标。其中,落实政府办医责任是核心,也是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关键——政府不投入,医生要发工资,医院要运转,费用都来自于患者,这怎么能让老百姓看病价格降下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很多县级公立医院的规模实现了扩充,硬件大大改善,重症监护室等重点学科建设也得到了加强。下一步,改革的关键仍然是加大政府投入。

  李国英(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医疗卫生是民生大计,根据上级要求,郏县县政府严格落实了6个方面的投入责任。近年来,先后投资250万元在三家县级公立医院新建了介入科、肾病透析科、重症医学科等重点科室;制定出台了《郏县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明确人才招录办法,不断充实县级公立医院人才队伍。在政策性亏损补偿方面,两年来,县财政共补偿公立医院因药品零差率销售减少的合理收入231万元。同时,县政府还全面落实对三家县级公立医院的公共卫生服务、紧急救治及卫生支农等方面的政策投入。在财政并不富余的情况下,共投入各项财政补助经费6613万元,这些钱是为老百姓看病花的,花得值!

  李亚辉(郏县人民医院院长):医改以来我们感觉到,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明显加强了。2013年、2014年,县财政拿出了100万元帮助医院用于重症医学科和介入科的建设,近期政府又筹资2000余万元,对医院的大型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最近,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县医院实行整体搬迁,设计床位1000张,有望年底之前动工。医院整体搬迁之后,就医环境会得到明显的改善,服务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

  周慧敏(郏县政协副主席、县卫生计生委主任):政府投入到位了,医院没有了花钱扩建病房、买设备的苦恼,退休人员费用也全部由财政来负担,医院要考虑的就是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如何让公立医院真正回归公益性。

  医改后群众得到了最大的实惠,这两年按照零差率销售的药品,县级医院销售了2.3亿元,直接让利群众4600多万元;乡镇医院销售了1.9亿元,直接让利群众9800多万元。

  2

  百姓“看病贵”如何有效缓解——

  破除“以药补医”还要警惕新的“过度诊疗

  张娟(省卫生计生委医改办主任):以前,由于国家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补助有限,所以允许在医院药品进价的基础上进行加价销售。长期以来,这种“以药补医”的逐利机制加重了百姓看病负担,绷紧了医患关系,损害了政府形象,所以必须坚决破除。

  破除以药补医,切断医院、医生和药品流通领域的各种利益关系,切实减轻百姓看病负担。取消药品加成是第一步。其次,要增加政府的投入。另外,医院要加强精细化管理,节约运行成本,最终要真正建立起一个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持可持续性的运行新机制。

  周慧敏:我们编制了郏县公立医院药物配备目录,现在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达80%。其次,为了让药品价格切实降下来,我们又实行了药品集中配送和带量采购。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基础上,县级公立医院507种基本药物执行与乡、村同目录、同价格,价格平均比同级(二级)医院又下降了31.8%。另外,为了保障低价药品采购供应,又采取协商谈判的方式,确定了260种低价药品的采购价格。同时,实行药品动态监测,遏制不合理用药。

  宋楚仙(郏县渣园乡朱庄村村民):我是个老病号,经常吃药,一个月算起来要花费五六百元,吃药压力很大,孩子们给点钱想叫买点啥我也不舍得。前两年,我在县中医院取药发现一下子便宜了一百多块钱,问医生,他说药品降价了,我心里那个高兴啊。去年,我又办了一个慢性病诊疗卡,现在当天取药当天报销,一个月只花一百多元药费。

  李亚辉:药价降下来后,不少群众担心其他的治疗费用提高,出现新的“过度诊疗”现象。破除“以药补医”后,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这其中确实有几项费用提高了,比如住院费、护理费等,但是这些费用全部纳入了医保和新农合的报销范围,不会让老百姓多掏钱。

  为遏制过度诊疗,县里和医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病人住院以后,医院要与病人签“拒绝过度医疗”的诚信承诺书,接受患者监督;二是实行了125种的按病种付费,即看病“一口价”;三是对医生实行了绩效考核,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对过度诊疗有一套严格的防范和惩罚措施。

  王江定(郏县妇幼保健院院长):目前,我们医院对防止医生过度诊疗的绩效考核已经修订完善,要把医生的收入与药品收入、检查化验收入彻底脱钩。同时,县政府去年制订了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方案,把抗生素的应用、大型设备检查项目等全部纳入绩效考核,每季度对医院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挂钩,这样就从制度上倒逼公立医院主动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防止过度诊疗的发生,真正减轻老百姓看病负担。

  3

  医生收入不再和药品挂钩后如何调动积极性——

  科学绩效考核让医德好技术高医生受鼓舞

  谢守祯(郏县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从医40多年来,我一直对患者坚持“三不原则”,就是能吃药的不打针,能在门诊治疗的不住院,能用一般药物治疗的不用贵重药物治疗。我认为,作为医务人员第一必须有良好的医德;第二,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疾病诊断率,减少误诊,减少不必要的检查、不必要的用药,同时提高患者的信任度、满意度。

  李素姣(郏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医生和患者的沟通特别重要。作为一个医生,一定要对自己所接触的每一个病人有足够的耐心,每天上班一定要把一切烦恼放下。同时医生要有很高的医术,能鉴别出来这个病人风险在哪儿。为此我们总是不断进行业务学习,并把新技术、新知识带回来,共同提高科室业务水平。

  林宪军(郏县中医院院长):医改后,我们医院成立了绩效考核办公室和优质服务办公室,专门出台了一套新的绩效工资方案。这个绩效工资方案,使医生收入不再和药品、开单检查及科室收入挂钩,而是与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人次、病人满意度以及中医特色诊疗挂钩。按照新的薪酬方案,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倾斜,向核心岗位倾斜。目前,我们医院一线医生工资比全体人员平均工资高出2.6倍。

  柴静芳(郏县中医院治未病科主治医师):医改前,我的月平均工资是2300元,医改后,月平均工资是5000元左右。我上个月工资是5370元,是按照门诊917人次、中医特色非药物疗法治疗1120人次、患者满意度回馈评价99%而综合核算出来的。实行新的绩效考核方案后,医生不再考虑科室创收问题,精力都用于如何提高医术、如何使患者更加满意上。

  4

  “家门口看病”如何让百姓更安心——

  探索分级诊疗破解“看病难”还要强基层

  李海涛(郏县薛店镇卫生院院长):乡镇卫生院作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目标是成为大多数患者的首诊医院。为此,郏县出台了很多好政策:如参合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可以享受门诊统筹报销60%的费用,慢性病病人享受报销70%的费用。此外,参合群众在乡镇卫生院住院享受“全报销”政策,就是只需缴纳150元住院起付线费用,其余费用全报销。

  一些百姓担心基层医疗机构看病质量问题。其实,现在我们的卫生院已今非昔比,除了硬件设施改善,还通过“派出去”和“请进来”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市县级专家坐诊、名医授课培训等方式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总之,我们有信心为群众看好常见病和多发病,让百姓在家门口看病更安心。

  林宪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学科建设,具体到郏县中医院,我们选择县外转诊率较高的肾病、心脑血管病、颈肩腰腿痛等病种,重点加强肾病透析科、重症医学科建设。为让重点学科建设落地开花,我们选派精干医务人员到省级医院进行半年至1年的培训。目前,针灸理疗康复科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科,肾病透析科与重症医学科已成为省级重点专科。重点专科的建设实施,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外转率,我院县外转诊率从2010年的近10%降低至今年的不足4.7%。

  周慧敏:今年我们将建立规范分级诊疗制度。第一,明确县乡两级基本诊疗病种,包括县里要看的病500多种,乡镇卫生院要看的180多种,将来哪些病人需要到县里,哪些病人需要到乡里就明确了;第二,落实基层首诊就是乡镇卫生院首诊、双向转诊,建立便捷的转诊通道;第三,实行按病种付费,今年力争县乡两级按病种付费的病人达到70%。还有就是继续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县里三家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立医疗联合机制,全方位帮扶、支持、指导乡镇卫生院。

  我还有两个期盼特别想说一说:一是期盼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尽早出台分级诊疗相关办法和标准,通过分级诊疗逐步解决群众在大医院的“看病难”、“看病贵”;二是期盼政府扶持基层医疗建设的政策能够长期不变。

  李广胜:对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我们设计的模式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通过有序就医、合理分流解决“看病难”。但我们不能靠强制手段把患者留在基层、不去扎堆大医院,要实现分诊,基层得具备条件、要有人才。从今年起,我省将采取3种途径,利用6年时间,实施9项计划,累计投入15亿元加强基层人才培养,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瓶颈问题。同时,还要提高县级医院临床技术水平,要重点加强县级公立医院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以及近三年县外转诊率较高的病种所在临床专业科室建设,努力降低县外转诊率。

  同时,我们还要通过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医保支付制度等各项综合改革措施,力争到2017年,县级医院看大病、解难症的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努力让群众就近、方便、放心、舒心就医。(记者 屈芳 马禄祯 李旭兵 李凤虎 王平 整理)

  网友热议

  @菱角:看病可别贵,看病不作难。深化改革,让县域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病有所医”的梦想就不遥远。

  @海上梅纾:如果老百姓得不到实惠,医务人员没有积极性,医院入不敷出难以为继,医改就不算成功。

  @仁者无敌:老百姓得了实惠,医务人员待遇也不能减少。别让医生的心总是悬着,得叫握听诊器的手更加淡定从容。深入推进医改,让医生靠技术吃饭,拿“阳光收入”,才能重塑职业价值,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⑧3

  微评

  “广阔天地”看医改

  有人说,医改是在鸡蛋上跳舞的艺术,难度大、风险多、期望高。跳得好,是职责和本分;跳不好,群众不满意不说,稍有差池,就可能踩破蛋壳,群众同样受损失。

  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推进医疗改革,关键要找到最大公约数,形成健康合理的利益格局,汇聚起破解看病“”与“”的合力。医改成效如何,要看“看病难”、“看病贵”有没有真正缓解,医患关系和环境是否有效改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有没有调动起来。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能打开新局面。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破除以药补医顽疾,实施“先住院、后付费”模式……近年来,郏县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统筹推进医保、医药、医院改革,打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人事薪酬、医疗服务价格、绩效评价等一系列改革“组合拳”,斩断不合理的利益链,创新改革基层卫生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祛除逐利性,呈现出政府有作为、百姓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院发展添活力的良好态势,让我们看到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活力和希望。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拥有健康才能更好地追逐梦想。“我们有个梦想,医院不是市场,医生能专心看病,不用再考虑经济指标的升降;医院不是战场,病人和家属没有那么暴躁;医院是个圣洁的殿堂,医患之间只有真诚和期盼的目光……”这是医护人员的梦想,也是广大百姓的福祉。

  “广阔天地”美,“大有作为”时。期盼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能迈开步子,甩开膀子,齐心协力搬走群众头上看病难、看病贵的大山,让医院和医生轻装上阵,让全面深化医疗改革的各项部署落地生根,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打实的改革获得感。(孙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