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全面融入、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

28.02.2015  00:45

      省委九届八次全会通过的《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以下简称《战略纲要》)全文中“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表述共有12处,分别出现在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三部分,说明全面融入、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已成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构架的一条主线和核心支撑。如何准确认识我省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所处的历史方位,把握大势,顺势而为?记者为此采访了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教授。

        1我省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核心目标定位

        记者: 战略纲要》在“战略目标”一节提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基本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成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和内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支点。这其中蕴含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苗长虹: 我省地处丝绸之路陆桥通道的战略腹地位置,同时又是陆桥通道上内陆省份离海港最近的省份,在“一带一路”中承担着东联西进的中介枢纽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定位高度却依赖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和战略导向。《战略纲要》提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基本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成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和内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支点,既明确了我省未来发展的核心重大战略目标,同时也明确了我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核心战略定位。

        这一核心战略目标和定位以国家对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功能定位为基础和依据,进一步突出和明确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航空经济的两大战略支柱:国际航空物流和智能终端生产,并将其功能定位的高度从内陆地区、“一带一路”、全球这三个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的“尺度”进行了界定。其中,内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支点,乃是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这一定位的具体和深化,体现的是开放的高度;“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则是全国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这一定位向“一带一路”的拓展和升华,体现的是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所构成的网络空间中节点枢纽的高度;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特色定位,也是最高等级的专业化分工生产定位,它体现的既是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的核心产业支撑力量,同时也体现的是郑州参与全球化生产分工的核心角色。

        自2010年富士康入驻航空港区以来,以苹果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生产与国际航空物流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使新郑机场的货邮吞吐量迅猛增长,在全国20个大型枢纽机场的排位跨越式提升。2014年,新郑机场全年完成货邮吞吐量37.04万吨,同比增长44.86%;旅客吞吐量1580.54万人次,同比增长20.29%,客、货运量增速在全国20个大型机场中排名均为第一,位次则分别从第12位和18位上升为第8位和第17位。其中,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达到20.61万吨,同比增长82.78%;国际地区旅客吞吐量达到90.1万人次,同比增长44.45%,呈现出高速度、国际化、全货机承运、进出港平衡的良性发展态势。2014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出口总值2417.5亿元,占全省进出口的60.5%,对我省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达64.3%。

        可以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这一国家战略的获批和规划实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功能的共生互强,为我省自信地将航空港区定位成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和内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支点提供了可靠的战略指引、政策保障和动力支撑,构成了我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主动作为、有所作为、敢于作为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

        2三大战略规划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密切结合

        记者: 战略纲要》在“战略重点”一节提出:把三大战略规划实施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密切结合起来,“东联西进、贯通全球、构建枢纽”,建设亚欧大宗商品商贸物流中心、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以增强我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核心腹地,在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请您谈谈我们具体的举措。

        苗长虹: 我省粮食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的谋划和获得批准,是在新世纪以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特别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背景和框架下进行的。因此,聚焦三大战略规划的实施,实质上也是在经济新常态、新阶段下我省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本要求,是我省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并更加出彩的根本保障。

        另一方面,在国家已总体上明确各地区主体功能定位、各省区纷纷实施其各自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如何消除区域分割的藩篱和各自为政的顽疾,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就成为经济新常态、新阶段下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新的着力点。从地理区位上看,我省处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内腹地位置,与西部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沿战略平台和东部沿海地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门户相比,可以说局部上有优势但整体上处于劣势,有机遇但挑战更大。这一点,与新世纪以来中部崛起政策的处境非常类似,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但同时,我们应该有谋略和信心,正如中部地区虽是政策洼地但仍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取得快速和持续崛起一样,我省聚焦“三大国家战略”的规划实施,积极融入、主动对接国家正在构架的“一带一路”战略,就需要科学的判断,果断的行动。可以说,《战略纲要》的出台恰逢其时。

        目前,“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正在全球50个国家建立118个经贸合作区,其中有77个处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3个国家。2014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进出口双边贸易值接近7万亿元,占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增长7%左右,比全国进出口增长2.3%的水平高出4.7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增长超过10%,进口增长约为1.5%左右。

        在此背景下,对于地处内陆、对外开放水平还比较低的我省,积极融入、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应看作是我省实现对外开放突破和升级的一次重大战略机遇。对此,《战略纲要》给出了我省的基本判断和科学认识:“未来一个时期,我省仍具备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综合比较优势,可以通过扩大开放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发展”,并在战略重点中提出了建设航空港国际物流中心、亚欧大宗商品商贸物流中心、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等四大中心的建设任务。

        从区域发展来讲,“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战略,是东中西联动发展、互联互通、陆海统筹、迈向产业网络化分工和空间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以新亚欧大陆桥为纽带,以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经济区和城市群为支撑,以重要中心城市为支点,我国的丝路—陆桥经济带已经上升为与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并列的三大国家级发展轴带。我省正处于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互联互通的中间连接地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规划布局和中原城市群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发展,非常有利于我省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优势的进一步加强以及与东部沿海、西部内陆重大交通物流设施和运行机制的无缝衔接,如实现一体化通关,构建海陆空一体化交通物流网络,发展多式联运等。为此《战略纲要》给出了我省的战略行动计划:“东联西进、贯通全球、构建枢纽”,通过建设无水港,发展铁海联运、公铁联运,推动陆海相通,实现向东与海上丝绸之路链接;通过提升郑欧班列运营水平,形成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融合。

        3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举措

        记者: 战略纲要》在“战略举措”一节提出: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强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发挥郑州航空港、郑欧班列、国际陆港等开放平台作用,提升郑州、洛阳主要节点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密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的联系,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能源资源、经贸产业和人文交流合作,形成全面开放合作新格局。请您谈谈我省在这方面的关键战略举措。

        苗长虹: 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首先要处理好向东开放和向西开放的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持续实施、提升“改革开放”、“东引西进”等战略,向东开放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承接了以富士康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和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规划建设了一批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持续并强化向东开放,充分利用新时期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尽快扩大我省的经济规模,转变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应作为我省对外开放举措的首要选择。但与此同时,我省以郑欧班列的开行为代表,也在探索和加快向西开放的步伐;要构建航空港国际物流中心、亚欧大宗商品商贸物流中心、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均要依靠向西开放的突破。同时,我省以电解铝为代表的过剩产能的转移以及农业、基建和装备等产业的“走出去”战略,也有赖于向西开放的深化。因此,将强化向东开放与加快向西开放起来,以航空港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与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和示范,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重构,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成了我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根本战略举措。

        其次,要处理好节点城市能力提升和开放平台构建的关系。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全球化浪潮,催生并塑造了两个前所未有、彼此关联、相互支撑并深刻影响全球和区域经济格局的新事物:全球城市网络和全球生产网络,前者将世界各国的众多城市纳入到一个全球城市体系之中,并以其在网络中的功能定位被区分为不同等级,诸如纽约、芝加哥、伦敦、东京等城市则成为等级最高的全球城市或者世界城市,我国的上海、北京近年来也明确提出要向建设全球城市或世界城市目标努力;后者则将世界各国的众多公司和区域纳入到由巨型跨国公司所建构的供应链、技术链和价值链等生产网络之中,并以其在网络中的分工角色和功能定位取得盈利和发展的机会,诸如透过富士康等跨国公司将我省航空港区及相关生产空间纳入到苹果公司所建构的全球生产网络之中。在“一带一路”中,不同规模、等级和功能的节点城市是互联互通的枢纽,我省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有所作为、有更大作为,从根本上要着力提升郑州、洛阳等主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化与其他战略节点城市的合作和互联互通能力,尽快融入“一带一路”城市网络体系并在其中明确定位,力争成为高等级枢纽并发挥领导组织作用。此外,我省规划建设的产业集聚区、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区也是重要的开放平台,强化、完善、提升这些平台,构成了支撑和提升节点城市功能等级战略举措的关键。在此方面,我们需要抓紧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

        再次,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重点项目推进的关系。国家“一带一路”规划出台在即,全国上下正在谋划和制定“十三五”规划,国家和重点区域有关“一带一路”战略的顶层设计框架很快就能够得到明晰。但要尽快实施和见效,不仅需要时间表和路线图,还需要有早期收获计划和领域,需要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对我省来讲,《战略纲要》虽然是一部面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4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所做的总体的、宏观的、纲领性的顶层设计,但也是对我省融入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所做一种框架性顶层设计。相信在国家“一带一路”规划出台之后,我省还会专门研究和制定自身的“一带一路”规划,特别是对如何“走出去”还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设计。与此同时,我省还需要抓紧制定收获计划和重点项目计划,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等优势领域,以开放平台和重点项目为抓手,以郑欧班列、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股权收购等为示范,强化政府引导和服务,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能动性,调动大学和科研院所在人文、科技交流的积极性,抓紧落实,扎实推进,早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