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

07.07.2017  08:31
  80年前的今天,全民族抗战爆发。年初,教育部发函要求在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这一改变,强调的是“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但这并不否认“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爆发的重大意义。
  卢沟桥位于北平(今北京)西南十余公里处、宛平县城南端,是北平的重要门户。它联结平汉铁路和北宁铁路,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这一无理要求立即遭到中方严词拒绝。日军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一面部署,准备战斗。8日5时左右,日军炮轰宛平城,驻守宛平城的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被迫反击自卫。
  8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郑重指出:“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呼吁:“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日军攻占宛平城的企图在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下不能实现,便玩弄“现地谈判”手段,一面借谈判给中国施压,一面争取调兵遣将时间。11日,日本政府发布《派兵华北的声明》,决定立即增兵。此后,日本援军源源不断开赴华北。
  25日、26日,日军又蓄意制造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26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向中国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中国第29军军长宋哲元严词拒绝,并于27日发表自卫守土通电。28日上午,日军按预定计划向驻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第132、37、38师发起全面攻击,第29军将士奋起抵抗。在南苑战斗中,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29日、30日,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是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最重要法宝。统一战线的形成充满了反复和曲折,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才艰难建立。“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极大地加快了统一战线建立的进程。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尽千难万苦抵达陕北,胜利结束长征,有了可以立足的根据地。这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是:日本侵略者加紧在华北的侵略渗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一二·九”运动为起点,国内抗日救亡浪潮高涨;国民党当局统治遭到严重威胁,开始酝酿转变对日政策;共产国际七大结束不久,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适时召开瓦窑堡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提出联合各种力量抗日反蒋。随着共产国际七大正式文件的传达,1936年3月,中央召开晋西会议,提出“停止内战”的口号。面对日本侵华愈发严峻、民众抗日要求高涨和部分国民党上层政治态度发生变化的形势,蒋介石一面仍然顽固地派大军进攻陕甘根据地,一面也开始伸出触角联络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试探。
  毛泽东亲笔向蒋介石发出《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的信,正式提出“国共合作”的主张。同时向中国共产党党内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从“反蒋”到“逼蒋”,一字之差的转变,却是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先的重大战略决策调整。
  1936年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恰当提出和平解决的方针,妥善应对处置,为顺利实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了许多努力和工作,遏制了内战爆发的危机。国共两党走向第二次合作。
  从1937年2月9日起恢复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谈判,持续了半年时间。经过五个回合的艰苦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一致。合作协议的达成,是在日本侵略者愈加猖狂的侵略中加速形成的,“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大大加速了谈判进程。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际建立。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进行了坚忍不拔的努力,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赢得了全国上下一致的信任。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促使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倾全国的力量来抵抗,目标是保卫祖国”,它“极大地改变了两国各自的历史”。自此,中国一步步摆脱受奴役的屈辱命运,而日本军国主义持续半世纪的侵略扩张势头被遏制,最终走向灭亡。(张道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