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豫全国人大代表热议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满了粮仓更要鼓起腰包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之根本,是社会和谐稳定之保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更加凸显。作为粮食主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河南如何保粮、增效,持续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驻豫全国人大代表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热议,积极建言。
坚守红线筑牢粮食生产基础
2014年,克服严重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我省粮食总产达到1154.46亿斤,实现“十一连增”。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对河南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大加赞赏,称“这一成绩真是了不起。”
3月7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参加河南团审议时,提出河南是农业大省,既是全国粮仓也是全国厨房。要巩固好的基础,全力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省。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要坚守耕地红线,保耕地面积,更要提升耕地质量。高标准粮田建设是我们实现粮食增产开辟的新途径和重要抓手。”全国人大代表、驻马店市委书记余学友说,驻马店市有耕地1240万亩,高标准粮田建成400万亩,已经能实现旱涝保收的面积大约700万亩。但目前全市还有500多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占耕地面积的42.6%。建议国家加大投入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这样仅驻马店就能增加12亿斤的粮食产量,潜力巨大。
粮食生产中,怎样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成为关键因素。全国人大代表、伊川县城关镇南府店村党委书记张龙安算了一笔账:现在的补贴,每亩地的粮食直补为13元,农资补贴为96.74元,良种补贴为20元,病虫害防治为5元,四项合计每亩每年补贴为134.74元,不及打工一到两天的收入。所以要大幅度提高农业补贴,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降低农业成本。
拉长链条增强粮食生产后劲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粮食生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仅靠粮食生产不能让农业大省河南成为农业强省,农民不能凭此发家致富,也就调动不起种粮的积极性。如何拉长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强粮食生产后劲,增加农民收入,引发代表们的热议。
信阳作为革命老区、粮食主产区和国家生态功能区,目前,全国每100斤粮食中就有1斤是信阳生产。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市市长乔新江说,信阳积极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对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比如潢川县的黄国粮业,以粮食贸易促进粮食加工,以粮食深加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农产品转化增值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运用“公司+农户”模式,实行订单生产。公司日产精制大米300吨、水磨糯米粉300吨,是三全、思念、科迪、伊利、蒙牛等国内知名食品生产企业的优良原料供应商。
“解决‘三农’问题,要依靠科技,在农产品深加工上狠下功夫,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全国人大代表、思念集团董事长李伟说,目前我省在农产品深加工上还是缺乏智力支持。例如韩国、日本等地流行的以大米加工而成的饮料“米汁”,也进入了中国市场,但是中国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却不多,希望政府可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一些研究性项目,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服务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如今,农村土地流转后,土地收益大幅度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增加。一项调查发现,土地流转后每亩增收平均在7%左右,节省人工约为30%;从土地产出效益看,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流转后每亩土地收益是流转前的4~6倍。土地流转为农民带来了双收益。
“现在农村土地流转已经进入常态。以前分散、小块、自发式流转,现在则多由合作社、企业等形式发起。”全国人大代表、商丘市梁园区解放村党委书记乔彬说,转出后的农民不仅有流转收益,还可以就近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打工,或外出经商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但目前土地流转在信息对称、利益保障、法律意识、纠纷调解等多方面需要政府的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漯河市市长曹存正认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政府应做好多层次的服务,要坚持三个方面: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要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和运作新机制,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社流转;要坚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标准粮田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为着力点,加强工作引导,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抓好土地流转服务。(记者 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