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两会:为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13.03.2018  15:55
 

  徐衣显 全国人大代表、焦作市市长 

  孙运锋 全国人大代表、省水利厅副厅长

  党永富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远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

  美丽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巩固蓝天保卫战,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严格环境执法,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有关“美丽中国”的话题在河南团代表中引起热议。

  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

  □徐衣显 全国人大代表、焦作市市长

  焦作是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之一,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环境保护作为生存的底线和生产的红线,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精准发力、强力攻坚,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

  坚持科学治污,聘请了国家“千人计划”PM2.5防治专家组查“病根”、开“药方”,每日分析调度,有针对性地建立了“1+8”制度体系,念紧了治理雾霾的“紧箍咒”;突出精准治污,聚焦燃煤污染、工业污染等重点领域,实施七大污染治理提升工程,提前完成燃煤锅炉改造任务,整治取缔2361家“散乱污”企业,主动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强化依法治污,出台《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开展“蓝天风暴”执法行动,用法律红线守护好生态底线;推进全民治污,全市划分网格,创新“一长四员”制度,实现“每个地方有人管、件件污染有人查”。2017年,焦作空气优良天数为211天,同比增加36天,超过省定目标17天;PM10和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6.3%、9.4%,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指标实现“两降一升”。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绿色发展理念,突出专项攻坚,狠抓“六控”落实,做好工业、燃煤、建筑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机动车尾气等重点领域污染整治。提升治理水平,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开展“全城清洁”、冬季“封土行动”等,持续提高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推进标本同治,充分运用倒逼机制,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工业布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推进生态体系建设,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蓝天白云常驻,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持续奋斗。

  科学治水全力保障水安全

  □孙运锋 全国人大代表、省水利厅副厅长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省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紧紧围绕改善水环境质量这一核心,对水污染物排放行为进行综合整治,建立了水环境生态补偿、河流水质超标预警、河流水质月排名等制度,通过治标为治本争取时间,全省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2017年,我省超额完成了国家“水十条”年度任务,全省Ⅰ类水到Ⅲ类水的水质断面占60.6%,高于国家下达的52.1%指标;劣Ⅴ类水质断面占4.3%,低于国家下达的指标18.1%。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去年以来,在水源区累计关停工业和矿山企业200余家,封堵入河市政生活排污口433个,规范整治企业排污口27个,丹江口水库水质得到了有效维护和改善,在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水源地规划实施情况年度考核中,我省连续多年名列第一。

  水资源保护开发既要优化又要规划。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约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我们要统筹好水资源,把“三纵一横六区”的上游优势,转化为水资源优势,实现黄河水引水最大化、南水北调引水科学化、水库供水最优化、雨洪资源化、水源配置均衡化;要通过江河湖库闸坝连通、联调,建成四大流域调水、全省配水、分市供水的跨流域、跨区域、复合型、混搭型的供配水网,保障河湖生态基流和环境流量;要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全面开展清河行动,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入河排污口管控、水功能区纳污限制等措施保障水质达标;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水环境治理机制,力争到2018年年底,全省淮河和海河流域重点河流环境流量改善机制初步建立,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支撑与保障。

  为美丽中国筑牢“大地之基

  □党永富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远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

  土好才能粮好,土安才能居安。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保护好土壤环境事关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

  令人警醒的是,化肥使用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益凸显,过量施肥、盲目施肥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造成资源浪费,也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或碱化、重金属含量增加、有机质单一,形成土壤、水、大气、农产品的立体污染。

  治理土壤污染需要强化技术支撑,从源头对土壤污染进行系统化防治与修复。目前国家提倡用有机肥代替化肥,但有机肥存在成本高、产能低等限制,所以改善土壤质量还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合理调整施肥方式,相应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在化肥减量增效提质、提高土壤科技支撑能力方面,河南、黑龙江、新疆等地已有成功探索,其经验和模式值得推广,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应该优先开展减肥增效。

  前几天,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几年,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在96%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上有保障,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农药残留、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非法添加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这位负责人提出,要提供更多的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就要按照国务院“土十条”的部署,做好正在开展的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工作,对土壤污染实行分类治理,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安全。我对此非常赞同,目前土壤存在的问题,大部分是处于“亚健康状态”,就像人一样,需要通过减少“大鱼大肉”,也就是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调节“血压血糖”,使之恢复到健康状态。建议有关部门在充分考察、严格论证的基础上,加大高效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做好生产管控,推进生产过程绿色化,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确保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安全可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期待。(本报记者 李点 图/本报记者 董亮 杜小伟 摄)

 

 

  党永富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远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