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高保中: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扩大内需 河南从哪里着力

14.11.2020  13:2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重新定义扩大内需,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河南省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将区位优势转化为通道优势和枢纽优势,将原来视为劣势的内陆地区转化为我国主导主场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主战场和战略纵深,打造河南省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枢纽地位。

在新发展格局中塑造优势地位的必然选择

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是河南省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的必然选择。坚持正确扩大内需原则,引导企业优化投资方向,调整完善政府支出结构,持续加大研发投资、人力资本投入和创新要素培育,实现河南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跨越。以内需为引领,以人力资源壮大和创新为动力,实现战略新兴产业的衍生和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促进收入增长提速和结构完善,将河南省人口优势转化为强大市场规模优势,产生对创新资源的虹吸效应。

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是将河南省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转化为通道优势和枢纽优势的必然要求。我国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核心是推动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人流、物流、能量流、资金量、信息流的高效聚散。河南地处中原,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国际运输走廊和国际航空枢纽初步建成,国内高效交通网络加快形成,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凸显。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和流动经济,打造全国有影响的数据港,以数字经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形成河南省在“双循环”体系中的通道优势和枢纽优势。

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是将河南省从内陆腹地演进为我国参与并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的战略纵深的必然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由此带来的产业变革将使我国面临发达国家越来越激烈和超越底线的科技竞争。我国的科技进步只有进入由市场规模推动的内生增长阶段,才能最终摆脱发达国家的钳制。在该阶段,科技创新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增强,并形成正向反馈效应。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科技进步才能在与市场规模良性互动中产生自我增强趋势。河南依靠内需培育将庞大人口数量转化为巨大市场规模,才能成为我国在世界科技竞争战场中的战略纵深。

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是河南省从内陆地区主动参与主场经济全球化,形成开放新高地的必然路径。在新的发展格局中,我国不再是以低廉要素成本,主要以加工贸易形式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参与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客场经济全球化,而是要将全球先进要素尤其是如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等创新要素吸引过来,通过国内市场进行高效配置和整合,形成在我国国内进行的主场经济全球化。河南省坚持扩大内需,形成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才能为全球人才和创新要素提供更好的市场和发展机会,成为全球高新技术的储水池和高层次人才涵养地,通过外包服务更好地利用全球智力资源,通过国外直接投资利用海外创新要素,使河南省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

加快培育河南省完整内需体系

全面促进消费是河南省扩大内需的基础。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基础和着力点,河南省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扩大居民最终消费。稳就业是扩大消费的前提;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的根本;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扩大消费的关键;促进消费升级是扩大消费的主要途径;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是扩大消费的根本保障;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挖掘潜在消费的主要抓手。

拓展投资空间是河南省扩大内需的关键。传统基础设施“补短板”投资仍是河南省较长一段时间内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加快补齐医疗卫生、教育、环保、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存在的供给缺口,加大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力度,全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是河南省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撬动企业对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为河南省新兴战略产业崛起、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基石。科技研发投资和教育人才投资是河南省扩大内需的战略核心。科技研发投资和教育人才投资是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根本,将始终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根本。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是河南省扩大内需的根本遵循。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只有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扩大内需。强调以高质量的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而不是通过刺激政策透支消费,才更加符合消费规律。从供给方面入手,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和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备性,通过新供给创造新需求,通过新需求推进新消费,通过新消费倒逼新产业,通过新产业进一步促进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扩大内需,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最终要落脚到提升产品质量、改进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提升政策体系等方面。(原载于2020年11月13日《河南日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