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党员:郑州百岁老八路给你们送了份礼物
已是高龄的他仍然坚持读报
抗日战争期间的戎装照
他想让党员们都记住这些话
郑州百岁老八路给你们送了份礼物
和党同一天生日的他患有腱鞘炎,现在一天只能写8个字
但他坚持写了一幅字“党员廉洁自律规范” “字写得不好,但想让党员们都记住这些话”
河南商报记者 王苗苗 实习生 吉倩倩/文
通讯员 伍朝晖/图
明天,是他的百岁寿诞。
他叫刘杰,是一名离休老八路。
前几日,他收到了新华社百岁生日祝福贺信,因为老人曾任新华社东北总分社电务处长,不仅为新华社总社补发了许多重要稿件,还是解放东北战役中将胜利捷报发送到中共中央的第一人。
如今,老人患有腱鞘炎,一天只能写8个字。为了庆祝党的生日,他也给党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开心】
新华社的生日贺信
让这位百岁老人乐开怀
6月28日上午10点左右,位于郑州市百花路附近的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讯邮电设计院)家属院内,几位老人坐在石阶上纳凉。
这时,一名男子来到其中一位长者面前,将一个牛皮纸颜色的信封递到老人手上:“刘老,这有您的一封信,好像是新华社寄的。”
“没拿眼镜,这我也看不见,咱上楼吧。”拄着拐杖,老人缓缓地站起身来,同院中老友道别,向该小区仅有的一栋有电梯的楼宇走去。
这位老人就是刘杰,原是中讯邮电设计院副院长、副书记。戴上眼镜,沿着信封边缘撕开,一张落款为“新华社办公厅”的贺信出现在他面前。
“没想到老单位还记挂着我呢。”刘杰笑了,眼睛眯成了月牙状,“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日月昌明,松鹤长春;笑口常开,天伦永享。”刘杰一字一句地悠悠道来,脸上露出如暖阳般的笑容。
【勇敢】
战争年代冒着生命危险
把金条等送到延安
新华社给从事通讯工作的刘杰寄生日贺信,这是为何?要弄清楚这些,就得退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1年,对23岁的刘杰来说注定终生难忘。那一年,抗战进入胶着状态,部队急需调人组成山东纵队去执行一项任务,刘杰第一个报了名。
安排任务的上级领导并没有告知他们任务的具体内容,只是给纵队的每一名队员发了一个灰色的四方布袋子、八路和日伪军两套军装和一个手榴弹,且告诉他们,人在袋子在。“当时好奇,但没人敢问。”就这样,一组几乎没人拿过枪的年轻人,背着这个装有重要“文件”的布袋子往延安行进。
从山东到延安,为摆脱日军重重盘查,刘杰他们采取迂回、绕道、伪装等手段,躲过敌人一次次的围堵和检查,但幸运不是每次都在。
在河北沙河县,他们遭到日军袭击牺牲了7名战友。“子弹大炮都在头顶飞,打得可惨。”也是在这次对战中,子弹打破了布袋,他们这才发现布袋里装的不是文件,而是法币和金条,这才是给延安送的物资。
“后来知道,这些钱物买了不少武器。”历时6个月,他们翻了无数座山,在吃黑豆甚至无法果腹的情况下,终于来到了延安。
【贡献】
深入前线
把新编的发报密码
送到主力部队
到延安后,刘杰学习了3年的无线电通讯,勤奋刻苦的他很快就掌握了一系列技术。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并撤离东北,中共中央下令进军东北,在中央军委总参三处工作的刘杰等电务人员奉命进入关东,参加新华社东北总分社的组建。
“我们十几个人组成先遣队走了俩月才到沈阳,但发现那儿的发报机都坏了。”好在刘杰会修发报机,四处搜罗能用的零件,他们很快重新组装了一个发报机,并于11月15日用无线电台与延安联络成功,这是在久经战争的硝烟中,黑土地上发出的第一道来自新华通讯社东北总分社的红色电波。
1948年3月四平战役爆发。为保证情报不被窃取且能及时发送出去,时任新华社东北总分社电务处长的刘杰和同事来到前线,一路上,他们多次遭遇敌机扫射,“也害怕,但这些年都有经验了。”他们徒步从榆树屯的一纵,跑到红石嘴的三纵,最后来到昌图的九纵,将新编的发报密码送到东北野战军所有的主力部队。
延安时期新华社副社长吴文焘曾对刘杰带领的东北总分社电务处给出如此评价:“1947年新华社总社随中央从延安撤离时,出现了掉报问题,当时东北总分社给总社补发了很多重要稿件,为中央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晚年】
爱看报、练字、玩电脑游戏
新中国成立后,刘杰进入北京邮电大学深造,毕业后曾任甘肃省邮电局副局长等职。
离休后,刘杰每天都要坚持写毛笔字,看报和玩电脑纸牌游戏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此外,他还有一个最喜欢做的事:跟朋友通电话。“我爸的朋友遍布全国,但现在很多都不在了,他想找朋友聊天也越来越难。”刘杰的女儿刘女士说。
“对了,妮儿,你去书房把那字给我拿来。”聊天中,刘杰突然有些着急地喊女儿,“马上‘七一’了,我也送个礼物。”
刘女士从书房内拿来一幅写着“党员廉洁自律规范”的毛笔字,“我爸写了差不多一周。”患有腱鞘炎的刘杰,如今一天只能写8个字,“字写得不好,但我想让党员们都记住这些话,专心干好工作,党忘不了你。”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