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博士党员支农服务团扎实开展志愿服务

08.07.2016  17:05
水产学院博士党员支农服务团出发前合影留念 水产学院聂国兴院长为水产养殖户耐心解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河南师范大学根据水产学院的师资力量,依托博士党员在水产动物营养学、鱼类遗传育种、鱼病防治等科研团队的技术优势,组建了科技兴农—鱼水情博士党员支农服务团,把知识技术送到基层一线,把论文项目写在中原大地,结合河南的水产业现状和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特别是博士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水产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科技下乡,做躬身实践的共产党员      为了更好地为渔户服务,志愿服务队制作了鱼病防治、鱼种类、鱼类增养殖、鱼文化四类科普扑克牌4000副,并印刷了水产养殖知识传单万余张,进行科技知识宣传。在全省各地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支持下,组织渔户开展了鱼类增养殖技术、疾病防控与防治技术、物联网智能管理技术的讲座100余场,惠及渔户3000多户,将科学文化知识送到基层一线,为渔户的增产增收贡献力量。      同时,该志愿服务队还组成了河南省鱼类资源调查团队,旨在对河南省的鱼类资源进行全面普查,该调查团队走遍了全省的主干、支流水系,行程3万余公里,涉及全省所有地市,采集鱼类100余种,发现河南省新纪录种15种,采集标本2万余份。目前,调研工作已经进入尾声。      二、攻克技术难题,做勇于担当的共产党员      我省水产养殖的技术和水平在全国都比较高,密度也非常大,但存在的风险也较大,容易集中爆发急性疾病,特别近两年的急性烂鳃病造成了渔户巨大的损失。鉴于此,博士党员支农服务队与河南省农业厅进行对接,主动请求承担攻克技术难题的任务,较好地完成《河南省鲤鱼急性烂鳃病区域控制》,得到了渔户和行业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利用红外线快速导入原理,研发鱼用高效疫苗及导入技术,鱼苗的免疫效果和抗病效果效果显著。服务团紧紧围绕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减少渔民的损失。      三、结对帮扶,做心系群众的共产党员      根据国家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服务队在志愿服务中摸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困难渔户的致贫原因和自己的专长,选择结对帮扶对象,通过“建档案、制计划、争政策、送技术”的方式,帮助渔户尽快脱贫,目前,已经与延津县东屯镇结成了帮扶对子。      四、建立志愿服务平台,做乐于奉献的共产党员      服务团在生产一线志愿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建立志愿服务平台,通过网站、微博、微信、qq群等,发布养殖实用技术和信息,并提供在线解答,实现线上线下畅通无阻。志愿服务团员无怨无悔,义务为渔户答疑解惑,遇到紧急情况,服务团员立马启程,奔赴生产一线解决问题。      博士党员支农服务团作为河南师范大学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队员深入了解需求,真心服务群众、真情奉献群众在工作中说“农话”、听“民心”,知“农事”、懂“民情”,促“民富”,打造“农味”十足支农服务团,拉近党员和群众的“鱼水情”,让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党员作用得到发挥,进一步扩大了基层党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河南师范大学 朱国超 郑方方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