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先行助推"郑州制造"到"郑州创造"转变

21.05.2016  20:31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盾构机生产车间

   【核心提示】

  两年前的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考察中铁装备公司盾构总装车间时指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两年来,中铁装备公司和众多郑州企业、郑州社会各界深入学习践行习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加大科研攻坚,加快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发展层次,提升产品、企业乃至整个区域的品牌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日前,本报转发《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三大央媒集中报道中铁装备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后发崛起、集中聚焦郑州“三个转变”创新发展情况的报道。本报推出“‘三个转变’的郑州探索”系列报道,记录、见证郑州推动“三个转变”的探索努力和实践成效,记录、见证“三个转变”从中铁装备出发、从郑州出发,走向实践、走向纵深、走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印记。

  五月初夏,阳光正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正对一台直径7.5米的盾构机做最后调试,这是以色列订购的6台盾构机之一。再过两天,这批装备将运往以色列特拉维夫轻轨施工现场。这是我国第一次向中东地区出口盾构设备,也是“郑州创造”抢占国际装备制造高端市场的一个缩影。

  为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两年多来,我市从行政审批、政府市场关系、人才支撑等多方面、立体化创新举措,使郑州成为中部地区“事项最少、流程最简、服务最优”的城市之一,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营商效率,助推“郑州制造”向“郑州创造”的质变和跨域。 郑州报业全媒体记者 宋建巧 覃岩峰 王红

   行政审批做减法

  “郑州创造”做加法

  2015年9月28日,郑州市银华建筑公司的汤其军拿到了我市首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这张执照从办理到拿到证只用了两天时间。在之前,整个办下来最快也要45天,“真是太方便了,真正提高了效率,服务了企业。

  注册登记改革,只是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多项内容之一。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先手棋,我市启动实施了第十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郑州创造”提升发展提供“动力源”。

  审批事项“瘦身”成为第一目标。按照取消、下放、上解、整合的“四个一批”的方法路径,凡上级明令取消和法律依据不充分的事项一律取消;下级管理更有效的一律下放;事后备案或监管可实现管理目的、可以由行业组织自律管理的,由审批管理调整为监督检查和执法监督管理。全市行政审批事项由2013年的363项精简至147项,较改革前削减了64%。

  行政审批,是影响项目落地重要一环,“瘦身行动”深入推进。通过“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推动市直机关承担审批职能的内设处室由117个削减至40个;设立行政审批首席代表,行使审批决定权,分管领导由62个减少到40个,一个窗口对外、一个机构履职、一枚印章签批的“三个一”的审批新模式形成,行政审批效率整体提速60%。

  “先照后证”、“三证合一”、放宽准入门槛、允许“一照多址”……注册登记改革多重利好下,郑州成为企业投资洼地。2015年,我市市场主体、注册资金双提升,分别增长了21.9%、15.8%。

郑州宇通客车生产线

  政府“掌舵”企业“划船

  “郑州创造”快运渡

  如何驾驭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按照“法无禁止皆可为”要求,我市将政府精力集中在把握方向的“掌舵”上,让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来“划桨”,助推“郑州创造”之船一路向前。

  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在全省率先启动“五单一网”制度改革,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行政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合二为一,坚持“收紧放活”并重,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收紧政府“有形之手”。依法把7478项权责事项列入政府权责清单,147项审批事项列入行政审批事项清单,11项基金事项列入政府性基金清单,74项收费事项列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

  放活市场“无形之手”。在航空港实验区等率先开展“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制度试点工作,未列入禁止和限制企业投资经营行业、领域目录的,由企业自主决策,政府不再核准。

  让“看不见的手”更有效,让“看得见的手”更有为。互联网风口下,“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创新服务载体,并成为我市“五单一网”制度改革重要突破和关键所在。

  今年1月1日,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效能监察、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四级联通的政务服务网正式开通,市本级81个单位7478项权责事项、11个县(市、区)79020项权责事项全部通过政务服务网公开,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彻底打破了政府部门之间、上下层级之间的“信息孤岛”和“各自为政”现象,群众办啥事、找谁办、怎么办、收多少费、办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办结等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查询,一清二楚。

  “办事最快的政府”,同时也是最能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的政府。

  为从源头上避免“你妈是你妈”等“奇葩证明”,我市对公安、人社、城市建设、民政等领域14类22项繁文缛节和不必要证明进行清理,并开发移动APP办证、微信终端号等便民系统,变“群众奔波”为“信息跑腿”,“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

  创新人才支撑

  “郑州创造”真发力

  5月10日,在“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2015年度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引进暨2016年度人才项目计划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获得了10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一同入选的共有101个团队和个人,他们将共享郑州市提供的3.2亿元引智资金。

  这只是“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的第一步。按照计划,未来5年,我市将重点引进1000名掌握核心技术资源、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紧缺人才;100个领军型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培养200名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持续创新能力,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业企业家;汇聚50名以上“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国内顶尖专家型人才。

  人才引进,机制先行。《关于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实施意见》1个主文件和《郑州市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实施办法(暂行)》等7个配套文件先后出台,内容涵盖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管理、科技创业企业家培育、激励分配机制以及引进人才服务保障等,构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保障体系,被称为郑州历史上最有分量、最有含金量、最集成系统的人才新政。

  “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实施以来,首批受理申报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210个,最后入围个人(团队)101个;在新引进个人(团队)中,有两院院士4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22人,在尖端人才引进的质量和结构上实现历史性突破。

  对高端人才,既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我市以“1+7”政策体系贯彻落实为带动,推进“一人一档、一企一策,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在资金保障、项目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对口扶持,生活保障方面在住房落户、医疗保健、保险接续、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贴心服务,全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氛围。

  科技体制改革

  “郑州创造”实质性撬动

  从“制造”到“创造”虽一字之差,却是一个质变过程。撬动这个质变的支点,郑州已经找到:科技体制改革。

  目前,科技进步对我市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11年的56%增加到2015年的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6.5%提高到24%,实现了服务业比重超过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超过传统资源高耗能产业两大历史性转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2015年5月28日,以“创新创业,引领未来”为主题的郑州(首届)国际创新创业大会暨全球众筹峰会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超过300个创新创业项目现场签约落户郑州,其中国外项目80余项,50余家国外高技术公司、孵化机构入驻郑州或设立分支机构(办事处),30余家投融资机构将入住创新创业综合体和孵化器;新成立6家投资基金;30余家新三板企业与郑州企业达成合作意向;22名“千人计划”专家专题发布最新研究成果;10名“千人计划”专家签署项目落地意向书。

  彩凤纷至,只因梧桐茂盛。这里,有最适宜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

  创新创业平台,政府已搭就。我市持续加快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区、科技金融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实验区、国家区域性技术转移集聚区和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密集区。

  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蓝图已绘就:力争在2016年底前全市高标准规划建设20个、总面积超过 400 万平方米的集科技企业孵化、创业培育、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科技投融资服务、人才集聚和生活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体。

  “十二五”关山初度,从“郑州制造”到“郑州创造”的质变和跃升已风生水起。

  “十三五”崭新开局,从“郑州制造”到“郑州创造”的质变和跃升将快马加鞭。

  “郑州创造”,未来可期!

编辑: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