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需破“儿科荒” 广东多校计划申报儿科专业

21.03.2016  11:51
原标题:今年不招,但准备申报儿科专业

2011年6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急诊外,一名父亲抱着睡着的孩子排队等待看病。(资料图)

  昨日上午,国家卫计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透露:为适应“全面二孩”政策对儿科医生的需求,教育部将儿科学专业化教育前移,力争到2020年每省(区、市)至少有一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层次专业教育;此外,还将进一步扩大儿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争取到2020年达到在校生1万人。记者获悉,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等省内医学院校均表示,由于招生专业和计划需要审批,今年暂没有新增儿科专业。但多所院校招办负责人透露,计划申报儿科专业。

   儿科专业有望

   恢复本科招生

  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之后,我国儿科医生的培养一度陷入困顿,行业人才供应不足。目前,我国仅有少数几所医学院在培养儿科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每年在全国范围内招生也仅几百人。

  据悉,目前国家卫计委也正协调教育部恢复儿科学专业的本科招生,并将此列为2016年工作要点之一。这意味着,从1999年起停止招生的儿科学专业将有望在时隔17年后恢复本科招生。

   省内医学院校:

   有申报儿科医学专业的计划

  中山大学招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山医招生规模保持稳定,今年没有新增专业。该负责人称,高校一般在下半年申报明年的招生计划,而且新增专业首先要申报教育部审批,通过后再申报招生计划。因此今年招生暂没有新增专业,但申报儿科专业的计划还是有的。

  记者从广州医科大学招办获悉,该校今年总体招生计划保持在1800人左右,跟去年持平,其中临床医学每年招生约500人。由于附属医院的床位数、实验室、师资力量等条件的限制,临床医学专业无法增加招生人数。不过记者了解到,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多所省内医科院校均准备申报儿科医学专业。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社会需要这类人才,学校一定会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其表示,目前学校师资等方面相对成熟,能支持开设儿科专业的要求。

   医院和医学生:

   规培”成儿科医生培养拦路虎

  对于增加儿科专业,广州市内一些妇儿专科医院管理者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措施。“说明政府真的开始重视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副院长龚四堂认为,这一举措能长期为儿科医生的来源提供保障。

  记者从医学生群体了解到,他们认为需改变儿科医生的收入,以吸引更多人报读儿科专业。“现在读医毕业后,还得经历两三年的规范化培训,最后当医生收入却不高,估计师弟师妹也不会选择儿科方向了。”正在海珠区一家三甲医院接受规范化培训的小郑表示。

  记者了解到,这一问题也是用人单位担心的问题。受医学生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影响,从明年开始招生并培养儿科医生,到他们真正在临床上发挥作用,需要11~12年。“像我们医院不是规范化培训单位,我们招的人要派到培训医疗机构接受数年培训。一来我们这没人干活,二来培训完了他们不一定愿意回到我们单位。”荔湾区一家二级医院表示,“我们希望的是在岗定期培训,而不是离岗培训。

   观点

  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陈运彬:

  要稳住力量

   还需提高待遇

  对于国家准备启动大批培养儿科医生的计划,有医院管理者表示担忧。“当初就是儿科专业大批培养儿科医生,一些学生受儿科专业的局限,转其他临床科室难,影响到报读的积极性,最后才取消的。”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陈运彬表示,最后过剩的儿科医生可能会更多地去基层医疗机构,或面临转其他科室困难等问题。

  谈及广州将依托广州医科大学等医学院校增设儿科专业或委托高校“订单式”定向培养儿科医生的问题,陈运彬表示,更看好后一种方式。他认为,可先让医学生学临床专业,然而医疗单位和卫生计生部门根据用人需求,向高校下“订单”,让医学生在最后的学年制自由选择儿科方向。

  陈运彬同时表示,要改善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稳住现有儿科队伍,还得大力改善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建立长期有效的制度,在待遇上体现儿科医生的劳务价值。

   他山之石

  复旦拟单列

   儿科方向招生

  据悉,未来几年内,复旦大学计划将儿科学方向在学校招生计划中单列,每年招生人数预计在30名左右。

  复旦上海医学院自2015年开始在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设立“儿科学方向”。未来几年内,计划将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方向)在学校招生计划中单列,每年招生人数预计达到30名。同时,还结合“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推进,将儿科医学人才培养纳入其中。(信息时报记者 韦英哲 张秀丽实习生 陈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