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次充好、冒充名牌、假冒有机食品 黑帮渗透欧洲食品行业?
国际刑警组织自2011年开始大规模调查食品犯罪
如果你以为挂着米字旗、打着英国制造的进口食品是让人放心的,那下面的报道可能会让你“心惊肉跳”。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英国政府新近发布的一份报告,让英国人也不得不担忧他们的食品安全问题。而按照国际刑警组织的说法,食品犯罪可能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
以前的毒贩、抢劫犯
可能是现在的食品骗子
9月4日,英国环境署和卫生部公布了一份名为《艾略特回顾》的报告。这份报告引用来自国际刑警组织和欧洲刑警组织的证据,说明食品欺诈等食品犯罪在英国正变得越来越猖獗。报告建议英国政府专门成立一个“食品犯罪部门”来应对这些问题。
去年,英国媒体爆料,英国市场上销售的牛肉存在用马肉顶替的现象。此后,瑞典、法国、德国等多个欧洲国家也都发现了类似“挂牛头买马肉”的情况。这场“马肉风波”让英国政府开始调查英国国内食品供应的相关产业链,于是就有了这份《艾略特回顾》。
报告中提到,过去那些以贩毒、武装抢劫为生的黑帮,如今可能已经渗透到了食品行业。由于食品犯罪要比贩毒、抢劫更为安全,并且拥有更高的收益,食品犯罪当前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我看来,这些犯罪分子制造假冒食品的手法,与那些毒贩非常相似。他们操作前台公司、设置银行账户,拥有假冒商品运输证明。”国际刑警组织专员迈克尔·艾里斯说,“这使我们重新审视调查的角度。因为犯罪分子意识到,制造假冒食品可以赚到和贩毒一样多的钱,但受到的惩罚要轻得多。”
食品犯罪可能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2008年的“三鹿事件”让中国人记忆犹新,6名婴儿因为喝了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肾衰竭致死。2012年在捷克,超过40人因为喝了掺有工业酒精的伏特加或者朗姆酒而死亡。
艾里斯说:“食品犯罪影响着我们所有人。这些犯罪分子压根就不会关心造假食品的卫生达不达标,他们关心的只有贴上那些食品品牌的标签,然后等着收钱。”
他们通过哪些手段欺诈消费者?
1.以次充好。通常表现为,以廉价的次品冒充顶级品,劣质货卖优质价,比如橄榄油。欧洲议会食品安全委员会要求所有欧盟成员国从三月份起执行新的橄榄油检测标准。因为欧盟委员会认定,意大利名产“超级维珍橄榄油”是造假最严重的,意大利臭名昭著的恩特兰盖塔黑手党长年背后操纵造假。手段包括以劣质橄榄果充当优质果,甚至以其他油籽,比如榛子、大豆、花生等榨的油混入橄榄油。蜂蜜里掺糖、散装茶叶里混入树叶、晒干的蔬菜根茎混入咖啡豆磨咖啡粉等等,也是食品骗子的惯用伎俩。
2.冒充有机食品。这类食品是指在种植、饲养、生产加工过程中,没有使用化肥、农药和人工添加剂等等。纯天然生产不但产量低,而且生产环境有限。英国农民想要把农场改成纯天然生产,必须要有英国土壤协会的认证,农场的耕地10年以上没有使用过农药化肥。纯天然来之不易,自然价格不菲。但如果把施足了化肥杀虫剂生产出来的胡萝卜贴上“纯天然”标签,岂不一本万利?
3.冒充野生。这类的欺诈还算是级别低的,只要仔细读读包装上的小字或是问问销售人员,到底“野”到什么程度,也就能了解个大概了。一沾上“野”字,价格蹿上去了,食品造假商就觉得有机可趁。但现实是,许多声称是“野三文鱼”、“野鲈鱼”或其他“野味”,其实都是在人工环境中饲养的,没“野”到哪去。
4.假冒名牌食品。其中,往纯果汁、牛奶、红酒里兑水,然后通过贴假标签的做法非常常见。红酒兑水后颜色冲淡,造假者常使用化学制剂“补色”。更有甚者,通过工业酒精勾兑烈酒。去年在参加国际刑警一次行动中,英国警方在境内查出的假伏特加酒有1.7万多升,市面价值超过一百万英镑。
另外,标签错误标注食物种类和来源、标明重量与实重不符、篡改保质期等,也是食品骗子常用的手法。
英国食品安全检测很严格
但也拿这些造假食品没办法
“食品犯罪是复杂的问题。人们最初的反应是,这些问题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也不会在身边。英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很高,我们会继续这样做。”英国知识产权局官员胡·沃金斯说。
英国的食品安全检测确实也很严格。例如,负责检查食品商标就涉及英国食品标准局、英国卫生部、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等。还有一些环境卫生官员负责接待消费者有关食品质量、卫生、安全的投诉。
英国研究室不断研制新技术,来对抗食品骗子。英国牛津大学就在“马肉风波”后,开发出一种肉类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名叫“脉冲星”,它并非使用DNA检测,而是通过每种动物体内不同的脂肪构成来检测肉类。它能在几秒钟之内知道是什么肉,而此前,类似的检测需要几天时间。但“脉冲星”只能检测加工前的肉类。
英国贸易标准局官员负责检查食品供应商、餐厅、食品加工厂是否靠谱,但并不是没有漏洞。例如,自2010年来,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贸易标准局的平均预算被砍了40%。其他地区的贸易标准局官员也面临着人员、预算缩减的风险。白金汉郡贸易标准局官员蕾贝卡·卡亚说,白金汉郡只剩下20名工作人员,但当地有2500个农庄等待检查。
最让人揪心的还是业内人士面对食品欺诈的无奈。随着食品工业从产地到加工到销售的生产链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罪犯插手的机会就越多、食品安全的漏洞就越多。而各国执行食品安全的标准和打击造假的力度又有很大差异,面对日益国际化的食品欺诈犯罪,更显得力不从心。
“食品运输距离越短,可能越安全”
其实,不止是英国。比如,爱尔兰食品安全局对比萨饼检验时,发现一种比萨饼用了33种原料、来源涉及60个国家、遍及五大洲。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上哪去查?类似的问题,相当多的国家都遇到过。
去年12月到今年1月,国际刑警组织开展第三次“奥普森行动”(相关行动2011年就开始了)。这场调查涉及的国家既有泰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也有比利时、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美国家。其间,查获13.1万升造假食用油,20吨造假调料,将近43万升假酒和45吨伪劣奶制品。
面对食品犯罪问题,BBC记者支招说:“如果吃不上自己种自己养的,尽可能买附近农民生产的。毕竟食品被运输的距离越短,安全系数越高。”记者金弘彬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