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楼事件关乎人命 不能总是“马后炮”

11.06.2015  17:05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桥镇鱼芽社区河边组一栋居民楼垮塌,因一对提前夫妇发现,全部住户安全撤离。目前遵义市政府对居民进行安置的同时,房屋垮塌原因也正在调查中。遵义市委市政府要求对隐患点和危房要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对违法建筑及时拆除,从源头上消除灾害隐患,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来源:腾讯网 2015年6月10日)

贵州又有一栋楼房到下了,相比上个月贵阳的楼房垮塌事故,这次的倒楼事件因及时发现而无一人伤亡,让人拊掌大呼一声“万幸”。这楼倒得“万幸”,但是也给我们再一次敲响了警钟,如何保证下次不再发生“不幸”?回想贵阳楼房垮塌的调查结果,笔者真心想说一句,不要坐等事故发生之后才去“找原因”,防患于未然才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正确做法。

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楼价不断飙升,地产大亨赚的盆满钵满,楼体质量问题却越发令业主担忧,“楼倒倒”、“楼脆脆”、“楼薄薄”……这些楼房“畸形儿”无一不在刺激着业主的神经,谁来为自家楼房做个让人安心的“体检”,保证我们辛苦几十年攒下的血汗钱换来的不是一堆“豆腐渣“?

尽管事故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但新闻结尾处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提醒,似乎已经在向我们“昭示”官方事故调查通报的结果。“贵阳倒楼”调查结果是气象灾害,“上海倒楼”调查结果是地质原因,“宁波倒楼”调查结果是雨水浸泡,“石家庄倒楼”调查结果是雷击……面对这些不堪一击的楼体质量和五花八门的倒塌原因,大概很多业主会和笔者一样觉得匪夷所思,“事故调查小组你在逗我们玩吗?”

把责任推给“天灾”不是明智的做法,关键还是要想方设法避免“人祸”。一方面,国家住建部要对在建住宅工程质量加大监管力度和加强质量检测标准,保证新建住宅楼经得起“天灾”考验和百年风雨洗礼。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危旧老楼房的“病例档案”,我国大部分楼房都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后,如今许多楼房的年龄已经陆续达到20年、30年。虽然一般民用建筑钢架构、钢筋混泥土建筑设计使用寿命是80年到100年,砖混结构建筑设计使用寿命是80年,但是考虑到气候和地质等影响,不排除一些建筑逐渐进入“质量报复周期。

为防止“不幸“再次发生,笔者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对所有楼房进行全面普查,随时掌握老旧楼房的管理维护状况,对现存危房及时进行拆除改建,最大可能消除安全隐患。人民只有“安居”方可“乐业”,才能有利于构建美丽和谐的人居环境。

》投稿须知 》申请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