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高端访谈 董宝青:信息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和优先选择

12.05.2014  13:22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日前提出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等重要论断,把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下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结合习总书记“两个一百年”等重要思想,如何站在一个大的历史跨度上理解信息化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意义,如何看待信息通信业当前面对的形势与任务,更好地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人民邮电》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在信息化理论方面颇有研究的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

   放眼全球化:信息革命是新一轮大国崛起的历史机遇

  理解信息化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应就理论而理论,而要放眼全球,考察历史,用战略眼光去看待。

  董宝青认为,信息化的作用、地位和价值应在全球化背景下考察。从地理大发现开始,人类开始了全球化的步伐。500多年来,全球先后崛起了9个公认的世界性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先后成为全球第一强国,而法国、德国、日本和俄罗斯也处于第一流强国行列。每一个大国的崛起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抓住了全球化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潮流。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其结果是,1840年,在鸦片战争中打败了古老的农业帝国——大清。尽管当时中国的GDP占全球的30%多。从此,国门洞开,中华民族深陷危难。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成就了美国。1871年之后,电的发明与使用让电力逐渐取代蒸汽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能源,如电灯、电车、电报、电话以及电焊技术等纷纷发明出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成为创造财富的源泉。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19世纪末迅速赶超欧洲强国。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之首。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什么,又成就了谁呢?通常把1946年计算机的发明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点。现在依然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时。第三次工业革命又分几个大的阶段,比如电气化自动化阶段以及信息革命阶段。董宝青认为历史上总共发生了八次最重要的信息技术革命。一是语言,二是文字,三是造纸术和印刷术,四是电报、电话和电视,五是计算机与现代通信的发明,六是集成电路和CPU的发明,七是互联网和万维网的发明,八是2010年至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崭新的信息技术进入并发创新时期。这八次信息技术革命对信息化进程都有重要的影响,而最近的这一革命带来的影响将更加巨大。

  回顾全球化历史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董宝青认为,从世界大国的历史演变来看,每一次重大的历史进程能否把握好,都会改变和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从葡萄牙到西班牙到荷兰到英国到美国,无一不是由综合实力的兴替决定的。

   展望中国梦:信息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第三次工业革命究竟会成就谁?董宝青表示,若干年后历史学家在谈及这一问题时,答案很可能是中国。“我坚信这一点,因为只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可以说真正实现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有句名言:“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谈到中国梦,不能不回顾历史。习总书记讲了两个一百年的概念,就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也就是2050年前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总书记说:“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 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董宝青认为,我们所说的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通过现代化重返世界大国的中心舞台。1840年前,中国居于世界之首,大清的GDP占全世界的33%。但是近代以来,中国衰落了,中华民族陷于危难深重的境地。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一辈又一辈中国人前赴后继、救亡图存,但一次又一次被各种历史进程打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快速的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进程全面加快。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专家预测,到2030年的时候。中国GDP将超过美国。到2049年,我国的GDP将占全世界的40%左右,成为无可争辩的第一强国。

  董宝青强调,人类现代化的一个突出规律,是几个重要的历史进程同时进行。专家研究表明,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有“12化”是影响最大的,其中包括农业化、货币化、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民主化、法制化、市场化、金融化、信息化、生态化、人本化。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交织,构成了“多化同演进”的现代化“图谱”。董宝青认为,认识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把握“变化”的规律,处理好不同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当前阶段,最重要、最有引领作用的就是信息化。信息化覆盖其他“11化”,也引领其他“11化”。

  董宝青认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在全球强国林立的背景下实现的,所以,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关起门来的现代化,必须在全球化的坐标系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抓住当今时代最先进的工具,把握最具革命意义的历史进程。

  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化的发展期,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到2050年迈进信息社会。这也正是中国梦实现之时。因此,中国梦与信息化的关系,具有极其深刻的内在联系。我们不应满足于从农业国发展到工业国,还要最终发展为信息国。我国在经历了准备与导入阶段、助力与促进阶段、融合同步深度阶段、信息化带动引领阶段后,将会自然地迈向信息化社会。

   推进两化融合:将信息化大机遇抓稳抓实

  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这些都是现代化历史上的重大进程。对于中国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已然丧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没有完全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不容错失。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模式”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但仍面临巨大挑战。下一步,从高端产业发展来看,前有美国、德国、日本领先、堵截,这些国家不会把核心技术让给我们;从中端产业发展来看,有金砖四国的竞争、挤压;而走低端发展路线的东南亚诸国,正在寻求产业转移。此外,中国产业安全也面临巨大挑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早期支撑起“中国模式”的资源优势、人口优势、参加世贸组织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加上环境污染、资源约束,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艰巨。

  董宝青认为,在每一个历史关键时刻,必须抓住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历史进程。在当代,就是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就是当今时代的大潮流、大趋势,全面影响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发展。当前,我们面对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浪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的兴起,推动着工业领域出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智能工业、工业4.0成为新的趋势。很多领导、专家都曾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信息化。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靠信息化加工业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强国。

  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全局,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高度重视信息化,认识也不断加深。从邓小平同志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到江泽民同志“四个现代化,哪一化都离不开信息化”的论述,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战略方针,直到习近平同志最新的光辉论断“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信息化已经从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必要条件升级到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推进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突出作用,是信息通信业肩负的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近年来,我国在几大国际机构信息化指标排名不断下滑,说明其他国家抢抓信息化机遇抢在了我们的前头。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应对。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我国在信息化历史机遇面前作出的回答。对于两化融合,理论界有不同的理解,有信息社会角度、生产力角度、工业革命角度、工业体系角度、工业活动角度、微观应用角度,等等。董宝青认为,从哲学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待两化融合,“融合”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合二为一,两大历史进程汇为一股潮流,而融合是为了创新和升华,是生物级的反应,而不是物理或化学级的反应。也就是说,融合的产物既有工业化的优点、又有信息化的优点。工业化的优点是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生产、自动化生产、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的优点是个性化生产、精确化生产、智能化生产。如果我们的产业能同时具备工业时代的特点和信息时代的优点,那么我们的融合是成功的。

  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涌现出新的历史机遇。在信息化的助力下,工业对市场感知更敏锐,以个性化订单驱动的新制造、新服务正在构建起信息驱动、知识驱动、个性化订单驱动的全新制造模式。工程机械、汽车、轮船、机床、家电等领域,产品信息化浪潮兴起,高度依赖网络化,依靠ICP创造更多附加值。工业历来被视为环境污染的根源,但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工业的绿色发展,把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安全生产、劳工幸福落到实处,以“美丽工业”托起“美丽中国”的愿景。

  董宝青认为,两化深度融合不仅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立部之本,更应该从立国之本的高度来认识。他援引孙中山先生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表示,先贤已经告诉我们,谁开历史倒车,谁就被历史所淘汰;谁能引领潮流,谁就能独占鳌头。在信息化这个大潮面前,顺之,中国梦可以实现;逆之,可能会犯一些无法挽回和弥补的颠覆性错误。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