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20年内或达74万亿 释放市场化改革红利
2012年以来,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引导险企进入大资管时代。根据有关方面测算,保险资金规模未来20年内将达74万亿元。
业内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应提供平台和政策,切实转变监管方式,保险企业则要练好“内功”,提高投资管理能力。各方合力释放险资运用的市场化改革红利。
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放开后潜伏多重风险,值得警惕。首先,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积聚。随着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大幅攀升,城投债收益率近来也呈现高企态势,高利率环境对实体经济冲击较大,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不断累积。
第二,存在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基础设施项目的主要投融资主体,从审计结果看,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结构性风险不容忽视。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虽然采取了一定担保措施,防范风险的压力依旧很大。
中部一家保险企业分公司总经理表示,部分地方政府契约精神和信用意识较为淡薄,还款意愿较低,“担心一旦换了新领导有借无还。”
此外,险资运用还面临着保险企业资产管理能力相对滞后的风险。上述负责人表示,很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在人才、制度及运作机制上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难以充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力的局限意味着难以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产品,比如,在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上拼价格,利用‘低价’来获取竞争优势。”
同时,部分企业险资在对接地方实体经济上也遇到了困难。安徽保监局统计研究处副处长陈燕翔表示,安徽正在考虑建设保险资金对接地方项目长效机制,保险资金运用项目投资方存在投资与需求信息不畅通、不衔接问题。“全国多地都有银企对接会,许多好项目都被银行选走,安徽虽然针对保险资金也举办过对接会,但一年一次毕竟效果有限。”
泰康养老保险江西分公司总经理吴志远说,目前江西省属五个医院都在建设新医院,资金存在需求,但与医院接触后,发现其对保险资金的介入没有太大兴趣,“说是可以引进社会资本,但到底引进谁的资本,医院还是要听政府的,如果地方政府没有配套政策支持,保险资金参与难度很大。”
业内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应提供平台和政策,为险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同时切实转变监管方式,在“放开前端、管住后端”上下功夫,提高监管能力;保险企业应练好“内功”,提高投资管理能力。
政府部门方面,首先应加快推出险资运用相应配套政策。中国人寿董事长杨明生表示,要更好地发挥保险资金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养老医疗等领域的积极作用,需要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制定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政策,为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二是加强建设行业征信体系。目前,保监会正在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流通机制,依托该机制,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等,可以打通保险资金与包括中小微企业在内的实体经济等之间的直接投融资渠道,更好地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三是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能力。上述监管部门负责人表示,监管方面还将继续推动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切实减少行政审批,着力转变监管方式,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充分运用各种监管工具,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逐步实现“监管者”的角色定位。
保险企业机构也应提高投资管理能力。专家建议,险企应加快投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保险公司建立现代投资治理架构,引入专业投资方法,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加大投资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进一步提升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专业化水平,逐步缩小保险资管与信托等其他同业在非标投资业务领域的差距;推动投资管理工具专业化。研究新型金融工具的使用,进行更加主动、精细的管理,如通过量化工具、衍生工具构建绝对收益组合等。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保险业发展新形态调研小分队集体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