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诗人余光中来郑州 与河南作家畅谈中国诗歌(图)

05.06.2014  23:16

余光中

余光中(中)和夫人以及绿蒂(右二)与河南省文联主席杨杰合影

中原网讯(记者 殷海涛 郭东亮) 6月5日,豫台作家座谈会在河南省文联举行,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绿蒂等,对现代语境下的中国诗歌进行了交流探讨,这也是他们在河南过端午节,拜访杜甫故里之后此行的最后一站,下午即登机返回台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郑州谈现代诗歌

余光中,当代诗人与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8年进入厦门大学外文系时开始发表新诗,1949年5月到达中国台湾地区,入台大外文系就读。其人“左手为诗,右手为文”,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1952)、《白玉苦瓜》(1974),散文集《左手的缪思》(1963)等各十余部,代表作之一《乡愁》被海内外中华儿女广为传诵。

6月5日上午,受河南省文联的邀请,余光中携夫人范我存以及台湾中国文艺协会理事长绿蒂,就现代诗歌与河南作家进行了交流。

余光中说,他高中时代深受朱光潜先生的影响,朱光潜的用语文白交融,流畅但不油滑,典雅而不冷僻,因此对他的影响很大。

余光中从“白以为常”、“文以应变”、“西以为新”三个方面谈了他对诗歌创作的感悟。

白以为常”、“文以应变”就是说文学创作要以白话文为常态,辅之以文言文作为应变,他说有时翻译文章也拿文言文来用,用文言的功力来变换语言。余光中认为,在写一篇文章时,通篇出现两个“”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出现三个“”或更多,那这篇文章就无可救药了。

西以为新”就是指西方的语法我们也是可以拿来用的。

绿蒂:晦涩难懂的诗歌不是好作品

绿蒂,本名王吉隆,1942年生,台湾云林人,现任秋水诗刊发行人、台湾中国文艺协会理事长。

绿蒂谈了他30年来与内地诗歌接触的感悟。他对于大陆现代诗歌的印象是,过去大陆的诗刊都是官办的,台湾没有,不过两岸的诗歌交流以后,大陆的现代诗歌创作方法和台湾接近了,而且也有了民办的诗刊,有了网络以后,发表诗歌的途径和方法更多了。

绿蒂认为一篇让人感动的作品,应该要注意三点。第一,现代诗不要太口语化;第二,晦涩难懂的诗歌不要写,难懂的不一定都是好作品;第三,诗人是社会的一分子,要关心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用作品呼吁人们对大自然的保护是诗人的责任。

绿蒂创办的秋水诗刊已经40年,今天来到郑州与河南的作家进行交流,他期望创作能打破诗社的禁锢,集中两岸的文化,进行更多的交流。

在两个小时的诗歌交流中,余光中还应众人的邀请,亲自朗诵了最新创作的诗歌《招魂》,余老先生虽然满头银发,身体瘦弱,但铿锵有力的声音和满腹经纶的才情魅力获得了热烈掌声。

据悉,余光中先生携夫人于5月29日到达郑州,几天来他参加了开封“端午诗会” ,参观了杜甫故里,登上了中原福塔。在结束了6月5日上午的座谈会后,于下午返回台湾。

 

编辑:徐珂 联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