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发改委主任何雄就《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接受记者提问

25.12.2018  18:01

【记者】作为我省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描绘了我省乡村振兴的宏大蓝图,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那么,请问省发展改革委何主任,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何雄】谢谢这位记者朋友,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我们注意到,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涉及农业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想把这盘大棋下好,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作指导,起到管方向、定任务的作用,才能搭建好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回顾编制过程,我们认为《规划》主要有五个鲜明特点:

一是立足于“”。就是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指导河南工作时提出的“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的嘱托,以及着力做好“三农”工作和县域治理“三个起来”、乡镇工作“三个结合”等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到位,按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的决策部署,对我省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制定了“13616”战略,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力求使工作成系统、任务能协同,从而能指导全省乡村振兴健康有序推进。

二是立足于“”。就是要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步走”战略,结合河南实际,科学把握节奏力度,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将我省乡村振兴划分为四个阶段,现在到2020年,围绕使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聚焦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重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到2022年,围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深化乡村振兴各项重点举措,推动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到2035年,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围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确保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部完成,乡村振兴全面实现。

三是立足于“”。就是要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突出城乡融合和产业融合,统一规划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中心城市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小城镇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建设布局合理、形态优美的美丽乡村,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空间形态;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现代农业,丰富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让农村三次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收益。

四是立足于“”。就是要使《规划》目标接地气、任务措施落地可行,《规划》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设计了26项具体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3项、预期性指标23项,力图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便于考核和评估成效,引导全省各地扎实开展工作;《规划》在统筹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明确了六大战略重点,就是着力振兴农村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塑造文明乡风、创新基层治理、提升民生福祉、打赢脱贫攻坚战,便于各地结合实际、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精准发力、纲举目张,使我省乡村振兴尽快取得实效。

五是立足于“”。就是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充分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在强化“人、地、钱”等要素供给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要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用好用活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优化农村集体土地的布局和结构、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激活集体建设用地资产属性,健全乡村振兴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高效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通过改革全面激发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记者】刚刚何雄主任提到河南乡村振兴要突出城乡融合,请问何主任,《规划》是如何处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关系的?河南的村庄数量庞大,不同地区、不同个体的村庄情况差别很大,《规划》在推进乡村建设上,又是怎么考虑的?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何雄】感谢这位记者,这个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是我们在编制《规划》时认真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在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抓好乡村振兴工作,《规划》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明确。

首先,要坚持双轮驱动全面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当前城市和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大家应该都深有感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处理好城乡关系,某种意义上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问题。在当前阶段,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省城镇化率刚过50%,总体水平还不高,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仍是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大趋势和重点;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即使将来我省城镇化率达到70%,仍然还有大约3000多万人生活居住在农村。因此,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双轮驱动,不可偏废任何一方。《规划》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要尽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加快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其次,要分类推进乡村建设。大家知道,我省地域范围广,有4.6万多个行政村,既有平原地区的村庄,也有深山区、滩区的村庄,还有城郊村,各地乡村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必须科学把握我省乡村的差异性、多样性,注重分类指导、梯次推进。《规划》结合实际,将我省村庄大致分为五类:一是城郊融合类村庄,主要是城镇现状建设区以外、城镇开发边界以内的村庄,要根据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功能布局调整,纳入城市统一管理,同步推进村改居、农民转市民,融入城市功能网络。二是拓展提升类村庄,主要是现有产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较好、村庄规模较大、位于交通干线或旅游线路沿线的村庄,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鼓励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率先建设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三是特色保护类村庄,主要是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庄和自然景观特色、生态功能突出的村庄,要在保持原生态环境和村庄传统格局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村庄更新改造,适度发展旅游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四是整治改善类村庄,主要是产业基础薄弱、人口外流和空心化现象严重、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村庄,重点要推进农村污水垃圾整治、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补齐公共设施短板,确保与其他居民享受同等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五是搬迁撤并类村庄,主要是位于深山荒芜区、地质灾害区、生态保护区和河滩受淹区的村庄,要按照靠县城、靠乡镇、靠园区、靠景区的原则进行安置,强化产业就业后续支撑,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需要强调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方向,各地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分类推进,但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都要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强制搬迁和集中上楼,确保要让群众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