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伦敦雾都变形记 专家:照搬未必有效

06.12.2014  09:35

1952年,雾都伦敦一场“超级雾霾”,造成1.2万人丧生。而如今,伦敦的天空几乎每天都远超“APEC蓝”。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的经验我们能借鉴吗?

历史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2万人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煤炭得到广泛应用。伦敦市区建立了不少工厂,燃煤排放的烟尘成为黄黑色的浓雾,伦敦人称之为“豌豆汤”。

据英国媒体报道,1952年12月5日,浓浓的雾霾笼罩整个伦敦,并且持续了5天时间,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

严重的雾霾使得汽车、货车、飞机都无法正常运行,人们出门不得不戴口罩,学校则干脆全部放假。

英国卫生部官方数据显示,共有1.2万人因此次雾霾丧生,另有很多人患上肺结核、肺炎、肺癌、支气管炎等疾病。

措施

关掉市区

所有电厂

一场“超级雾霾”,警醒了英国当局,他们“忍痛”转变产业结构,密密麻麻的烟囱逐渐消失。

这个过程,离不开法律的强制保护。1956年,英国颁布《清洁空气法》,下令关掉伦敦市区所有电厂。随后,英国又相继出台《清洁空气法案》、《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一系列法案,治理大气污染,伦敦空气质量逐渐好转,有雾天数逐年减少。

降低城市

人口密度

英国改善大气环境的另一个有效手段,就是降低主城区的人口密度。20世纪40年代末期,英国开始了“新城运动”。

他们在城市周边建设小型城区,鼓励人们到各个新城居住。上世纪70年代中期,伦敦周边已有30多个新城,可容纳两成多伦敦居民。

建造大量

花园绿地

另外,伦敦市区还建造了很多花园和绿地。如今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伦敦,其实更像一座大花园:路边随处可见花草,建筑物窗台上也都有植物。

在伦敦唐人街上班的李女士说:“伦敦街上很漂亮,到处都有花花草草,人就好像生活在森林里,没有在大城市里的压抑感。”

严格控制

汽车尾气

为减少市区内的车辆,2003年起,伦敦对进入市中心的机动车征收“交通拥堵费”,并打造强大的公共交通系统。

留学生小徐去伦敦游玩,总是把车停在郊区的停车场里,然后转乘地铁,“伦敦地铁很发达,可以去城市的任何地方。”

英国还严格控制汽车尾气,要求所有汽车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汽车年检时还要检测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是否达标。

观点

雾霾让城市变得诡异

如今,英国人仍很关注空气质量。Jennifer Duggan曾在《卫报》上发表文章称,伦敦的雾霾跟中国差得远。

文章说,当伦敦污染监测数据为150时,政府、民众都会高度警惕;而在中国,这只能算是轻度污染,甚至是“空气质量较好”。

在她眼中,雾霾让城市变得诡异:摩天大楼隐没在雾气中,人们的脚下没有影子,“中国的雾霾会造成很大的危机,那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危机。”

照搬经验不一定有效

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指出,在遏制工业污染、治理生活污染方面,英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河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黄伟为认为,中国人口众多,治理雾霾难度较大,照搬英国的经验不一定有效。

“英国污染治理技术比较先进,而污染较大的产业,也大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黄伟为说,此外,中国的私家车太多,限制也不大合适。

严格控制企业排污量

黄伟为认为,我们应该在城市中心扩大绿地面积。而出现扬尘等,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和能源,但这不是一两天就能改变的。

“有句广告语叫‘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治霾也是如此。我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这是建立在工业品消耗的基础上的,是很难解决的矛盾。电厂等企业仍然需要建,但我们可以将这类企业的污染排放标准制定得严苛一些,尽可能降低污染程度。”黄伟为说。

【责任编辑:李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