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嵩山论坛24日闭幕 传统文化积淀深厚

25.08.2014  07:25

8月23日,嵩山论坛2014年会开幕,年过古稀的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到会。

在他的住处,这位老人接受了河南商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有感于河南厚重的文化积淀,他希望嵩山论坛能够持之以恒地办下去。

批判

对于儒家文化

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

8月23日,在嵩山论坛2014年会的开幕式上,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老人也出现在会场,自2012年以来,他每年都会来到嵩山脚下。

作为现代新儒家学派的新生代学人,杜维明把自己看作“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对如何将传统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接轨十分关切。

“说起封建社会,很多人会想到儒家文化,认为儒家文化是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这是角度问题,也是视野问题。”杜维明认为,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自己的文化自信不能动摇,不然,儒家文化的积极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都会淹没在这种负面评价中。对儒家文化,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

价值

应当公平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价值

“比较中西方文化时,应该把两者放在公平的位置,对比两者的核心价值。”杜维明说,一些人总拿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与西方文明中的先进理念进行对比,这是不公平的。

“这样比较,对中华民族的自信摧残很大。民族要发展,在危难中完成自救,除了政治、经济、制度建构的改变,还需要文化和文化心理的建设。”他说。

世界多元,价值判断也有多重标准。杜维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才是塑造现代文明的基石。

传承

文化传承,不应带有太多功利性

杜维明15岁起研习儒家文化,回首50年研究历程,他认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至少要有三代人的努力。

在杜维明看来,众多学者为传统文化摇旗呐喊,并没有考虑其经济价值:“儒学发展不靠钱,儒家传承者以身作则,慢慢地影响周边的人。”

杜维明坦言,若不和经济、政治结合,文化也显得有些虚无。他一直相信,儒学饱经摧残仍能存活,是因为它追求的确实是真善美。

杜维明还谈到了中原的姓氏文化,“英文很多名字从职业演化而来,如打铁、种田或养马;而中华姓氏大多来自地域,这证明,姓氏文化的地方根源性很强。”

期待

河南文化厚重,期待嵩山论坛持之以恒

2012年,杜维明带领的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与登封市合作,举办了第一届嵩山论坛。

在他看来,登封的“地利”很难得,“天地之中的地理位置,古建筑群等,都很难得。在这里,儒释道文化的融合,让嵩山显得尤为独特。”

如今,定位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嵩山论坛,正在举办第三届。杜维明认为,这个论坛“还很年幼”,希望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持之以恒的论坛。

杜维明说,河南文化积淀深厚,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它都有向上的价值,“第一,这些文物古迹要好好保存;第二,要有充分的敬畏感。作为一个河南人,对河南文化应当感到自豪。”

【责任编辑:樊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