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抢救性保护理论研讨会”在郑州召开

04.12.2015  15:22
传统戏剧抢救性保护理论研讨会会议现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包澄洁发言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张超发言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周大明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毛小雨发言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景亮发言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晓珊发言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一级作曲范立方发言   为推进河南省传统戏剧的保护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合理、完善地有序发展,12月2日,由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传统戏剧抢救性保护理论研讨会在郑州隆重召开,来自北京、河北、福建、江苏、湖南、河南等省的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与会,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为此会专门发来书面讲话。

李霞的书面讲话中称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文化资源大省,河南传统戏剧在河南传统文化中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大。其目前被列入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的已有豫剧、曲剧、越调、四平调、大平调、大弦戏等30多个剧种。如此众多的戏剧种类分布在河南城乡各地,其保护范围、资金、内容、手法等不一而论。而如此大规模集中地对如此之多的戏剧种类加以保护也是河南文化工作的第一次,对我们而言其任重而道远。李霞的书面讲话中说,“去年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将文艺研究与文艺创作、表演并列的指示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出台,为传统戏剧的保护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便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汇聚群贤,集思广益,促进传统戏剧抢救保护工作,使之更加科学有效的一次举措。

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包澄洁、张超、周大明、毛小雨、王晓珊、丁永祥、李敬民、李利宏、刘景亮、范立方、吴亚明、尚春升、李红艳、赵培强、葛磊等分别就怎样真正有效地去抢救、保护、研究传统戏剧,怎样更新传统戏剧保护理念和方法,怎样开拓传统戏剧研究视野和路径等诸多问题和困惑进行了探讨。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包澄洁在会上对传统戏剧抢救性保护工作发表意见。他提出,抢救性的保护应该把戏曲剧种属于非遗的地域性、民俗性、自娱乐的戏曲演出形式和戏曲这个大概念区分开来。他还提出了关于戏剧非遗保护的顶层设计和创造性的保护观点,“非遗保护的顶层设计就是从文化部开始,就应该明确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等级标准,哪些条件可以申报国家级?哪些条件可以申报省部级?哪些条件可以申报地市级?哪些条件可以申报县团级?应该以各种艺术覆盖地域的大小,传承的时间的长短,社会价值的真实的情况加以具体的规范和确立标准,宁缺毋滥。完善的顶层设计对于标准的具体化可操性强,对各省的评审、实施和保护都带来方便,减少了混乱,也为国家省了钱,减少了浪费。”他说。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张超在发言中针对传统戏剧的抢救与保护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供一些可操性的思考。他提出,在当今文化大发展的好政策背景和环境下,作为传统戏剧本身而言求生存促发展的第一要务是服务新人,培育观众;第二是传统戏剧要求生存、促发展可能还得彰显自己独特的地方特色;第三是探索传统戏剧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表演人才;第四是剧团的运行机制或者运营模式。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周大明在会上提出让传统戏剧生存发展的具体想法,比如举办全国传统戏剧的会演,促教学,促流派的发展,促剧目的传承。演出补贴应该有单向对传统戏剧的特别补贴,“传统戏剧要评奖,前人成果怎么评奖?我觉得首先可以评表演奖,同时还可以评剧目奖、剧种奖、传承的水平和分寸奖。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毛小雨在会上提出了抢救、发展与保护的辨证关系。他提出保护传统戏剧应该分开两条路,传统的经典需要保护,但我们必须在艺术形式上面有所突破,甚至创造出新的戏曲样式,或者说创造出新的戏曲剧种来,这都是可以预期和尝试的。想在戏曲上有所突破、创新、发展,可能还要从自己的基因和美学特色里寻找其丰厚的养分,提炼出来,并且在形式上有突破,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明天。“河南在现代戏的创作上已经做到了,比如在《朝阳沟》,其实也是很好的音乐剧了,这方面河南是很成功的。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景亮的发言提出,戏曲传统继承的形势依然严峻,应该用抓演出带动非遗保护的其他工作。“现在剧团演出传统戏有两种,一种是日常上演剧目叫做吃饭戏,几乎没有进入创造状态,比葫芦画瓢在随便演一演,使经典戏曲传统的魅力日益消减;还有一种参加会演,夺奖式的演出,他们极力去改变传统,搞创新,搞突破,使之失去了传统的味道。传统豫剧《目连救母》大受欢迎现象告诉了我们:一,我们传统戏不是没有魅力,而是我们是不是把这些魅力给展现出来了;二,以演出为龙头带动传统戏曲保护的其他方面的工作,比如传承人的认定;三,演出中的一些特技、表演和一些特殊的演唱方法,也都会随着剧目的演出露出水面。“所以我有一个去介入演出的理念,豫剧团如果不能独立生产一出文武兼备的征战大戏,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可以从理论到实践介入,做一套新的保护方法,例如建立一个专家委员会,负责选择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的剧目,有目的的把一个剧种的剧目重新立于舞台上。其实如果有三、五十出用保护和传承的理念对之精耕细作的经典剧目活跃在舞台上,这个剧种就算保护好了。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李利宏在会上介绍了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的基本情况,称该院是河南省唯一省级公益性艺术科研单位,先后承担了“河南戏曲发展史”、“河南戏曲现代戏研究”、“豫剧传统声腔与当代创腔艺术研究”等多个国家级课题,编(著)了《中国戏曲观众学》、《当代豫剧》、《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图录》等多部著作。该院于2013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主要任务就是稀有剧种的保护与研究。与此同时,该院参与的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启动。通过两年多的努力,10余名专业人员对我省近30个稀有剧种的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收集整理了大量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并将成果分批编辑出版,首批编撰出版的《枣梆》、《怀梆》等11部稀有剧种著作已经面世。

大家经过一天热烈、畅所欲言的研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李利宏说:“在料峭严冬里,大家都为一个目而来,那就是希望我们的传统戏剧能够再次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