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区脱贫那些事儿

05.07.2016  13:26
      传统农区如何脱贫攻坚,是一道重大的考题,牵动着全省上下的心。

        近日,河南省长陈润儿在商丘、周口调研期间,先后到贫困村夏邑县曹集乡曹西村、淮阳县白楼镇大郝村、太康县老冢镇刘寨村,仔细察看村里贫困户建档立卡情况、因户施策脱贫计划,一一叮嘱当地干部,“既要让农民吃饱肚子,还要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

        同山区和滩区一样,传统农区脱贫攻坚面对着各式各样的难题。怎么因地制宜,闯出自己的脱贫之道?记者深入这些贫困村,采访贫困户、乡镇干部、第一书记等,问计于专家,跟大家一起探究传统农区脱贫那些事儿……

        围绕“农”字做文章

        30岁的靳蔓蔓今年的心情格外好。因为种大棚黄瓜,她去年净赚4万多元,今年已经赚2万多元,家庭实现脱贫。她说:“还是3亩多地,原来种小麦、玉米,每年挣2000多元。如今改种大棚黄瓜,能挣这么多。”靳蔓蔓也是夏邑县曹集乡曹西村人,因为婆婆有病,丈夫不能外出打工,种地收入也低,日子越过越穷,成了贫困户。因为种地收益低,又没有其他产业,曹西村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如何脱贫?夏邑县直工委副书记陈乐义被派到曹西村当驻村第一书记。他说:“曹西村离县城只有几公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要想脱贫,还是围绕‘农’字做文章,土里掘金,调整种植结构,搞大棚蔬菜很有前途。”

        村里牵头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利用小额贴息贷款、增收到户资金等,帮助贫困户建了蔬菜大棚。靳蔓蔓说:“合作社负责销售,县农业局的专家也经常到地头来指导、服务,我种大棚黄瓜不费劲,赚钱也快。”如今,曹西村所有的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村里也成了有名的大棚蔬菜基地,37户贫困户因而实现脱贫。

        与曹西村不同,淮阳县白楼镇大郝村则通过畜牧养殖,带动贫困户脱贫。

        65岁的郝家国没能力外出打工,妻子有病花销大,仅有的3亩地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收入也低,日子也是越过越穷。他家被定为贫困户后,开始养羊,当地扶贫部门给他补贴4000元,结果去年挣了5000元。同时,他还养牧羊犬,去年卖成品狗和狗娃收入一万多元。

        村支书郝道杰说:“这里是传统农业区,单纯种地收益较低,也就能管个温饱。一旦遭遇疾病、残疾、孩子上学等,村民很容易造成贫困。”他认为,对大郝村来说,未来脱贫一是要发展特色农业,二是大力发展养殖业。

        念好“转”字经

        我省传统农业区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各有各的致贫原因,也各有各的脱贫方案。在脱贫攻坚中,很多地方因地制宜,另辟蹊径,把安排贫困户转移就业当作脱贫最有效的路径来抓,努力念活“转”字这部经。

        太康县老冢镇刘寨村就是这方面的典型。66岁的村支书闫天晴说:“这里地上地下都没资源,农民就是依靠几亩地生活。要想脱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打工,就是把农民由单纯的体力劳动者变成技能工人,通过工资性收入实现脱贫。”

        48岁的闫永亮因父亲有病致贫,2013年参加县里组织的“雨露培训计划”,学习建筑。他说:“我学习了6个月,基本上能看图纸了,县里还一次性给了3000元的生活补贴,自己基本没花钱。”培训结束后,他就拉起了一支建筑队伍,年收入30多万元,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村里30多户脱贫。“农村要盖房的多,市场需求很大,如今想找我干活都得排队。”他说起来很自豪。

        仅在刘寨村,就有7支农民建筑队活跃在附近农村。

        在“送出去”的同时,刘寨村实施“引进来”的策略。通过招商引资,河南大用集团2013年在刘寨村建了一个大型养殖基地,130多个贫困村民被安排到基地上班。35岁的李紫梅因父母有病致贫,被安排到基地上班后,一开始负责给鸡打疫苗,如今已是企业的中层干部。她说:“丈夫开车跑运输,我在家乡附近打工,不耽误种地,也方便照顾家庭。”

        在贫困村和贫困家庭,很多劳动力除了种地没事可干。他们很多人也想外出打工,但要么年龄大,要么没技能,找不到活。更有大量的是家中有病人,无法到外地打工。永城市黄口乡曹楼村驻村第一书记姜清芳说:“这就需要政府有针对性地安排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尤其是居家灵活就业,不出家门,就能有活干,通过就业脱贫致富。”

        打赢“精准”这场仗

        我省传统农业区的贫困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太康县老冢镇镇长寇永立分析说,传统农业区农民吃饭都没问题。之所以造成贫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病致贫,二是因残致贫,三是因学致贫。这是普遍的共性问题,当然每个贫困家庭各有各的特殊的个性问题。

        他认为,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精准扶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共性问题的“精准”,传统农业区的扶贫要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求发展,从养殖业找出路。二是针对每个贫困家庭个性问题的“精准”,实施一帮一对口扶贫,给每个贫困家庭都找到一个持续脱贫的办法。

        如今老冢镇已完成了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下一步将根据“转、扶、搬、保、救”5种方案,有针对性地精准扶贫。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处长王民选说,传统农业区最重要的是要找准脱贫路子,要改善脱贫条件,创新脱贫方式,定向滴灌,靶向治疗,一户一策。只要做到这些,就一定能通过政府的帮助,让更多的贫困家庭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帮扶,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