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低价老药为何难寻

29.07.2015  11:22

  郭增宏

  近期,笔者到一些乡村走访调研,与农民朋友谈起卫生医疗的话题,他们由衷地说,现在政府推行医改是在办大好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一年比一年高,得了大病还可二次报销,过去看不起病的情况少多了,老百姓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说到买药的事,都反映现在用不着出远门,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诊所最远到县城就能买到药,但就是价格太贵,比过去同样疗效的要贵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一些花钱少能治病的传统药品基本上不见踪影了。

  笔者听了后深有同感,老百姓喜中带忧,话虽然直接率性,但可以窥一斑而至全豹,真切地道出了目前医药卫生改革当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即医疗与用药改革如何协调有序同步实施,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一定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改革的红利会被这些“桎梏”白白地消耗掉。

  价廉老药成了“稀世之宝”

  就药品来说,我们需要研发多种大量的特殊药物,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一定要保证公众用得最多的几百种基本药物,其中传统老药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药品,这些药看起来不打眼,但防治常见和普通疾病疗效明显,在保障绝大多数人群身体健康上功不可没,老百姓打心眼里认可。

  譬如,促消化的酵母片,治咳嗽的甘草片,去疼痛的去痛片,治腹泻的口服补液盐散,抗过敏的扑尔敏,治感冒的vc银翘片,消暑解热的人丹、清凉油,还有几毛钱一包的三黄片,块把钱的红霉素软膏、氟哌酸等等。这些经典老药,由于价廉效好,存放、携带方便,人们常会作为家庭防治疾病用药和外出预防疾病备药去寻觅购买。而有些老药还有特殊的功效。据有关专家讲,有的老药可以防治多种疾病,如痢特灵,既可以治疗细菌引起的腹泻,又可以治疗胃病,还有红霉素眼药(软)膏,不仅可以治疗眼疾,还对婴儿因尿湿潮浸或衣褥摩擦引起的“红屁股”,有明显的疗效。同理,爱美的姑娘脸上如果起了“痘痘”,早晚涂些也很管用,还有驱蛔虫的小儿宝塔糖,由于味道甘甜,小儿都愿意吃。虽然现在城市小儿很少用到宝塔糖,但生在边远山区农村的儿童却离不了,等等。

  遗憾的是,现在无论是开在街面的连锁药店还是设在医院里的药房,各式各样的药品琳琅满目,唯独很少见到那些便宜实用、管用的传统老药,就是乡镇(村)卫生(院)诊所也罕见备有齐全常用的传统廉价老药。

  药品生产不应“唯利是图”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归根结底还是相关各方不愿丢掉既得利益的问题。一些治疗同样疾病的药品,经过改头换面价格会攀升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以钙片为例,市场上至少有十几种,一瓶50片的老药钙片最多5块钱,而生产厂家偷换概念换个包装起个诱人的名称,一下就抬高了身价,卖到几十或上百元,再加上药店员的推销,说明书上宣传,不少人当了“冤大头”还回头说谢谢。

  据有关媒体和专家披露,保健用品的利润高得惊人,用药补钙效果也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神奇,中青年健康人基本用不着药物补钙,补钙最好的方法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补充蛋奶、水果、蔬菜等。

  追求利润是生产厂家的一贯目标,这些本无错,但不顾社会责任,一味追求高利润就有问题了。如果再加上监管机制的疲软,必然导致一些生产厂家因传统老药价格便宜无利可图而不去待见,日常生活人们离不了的价廉药物,出现缺货断货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对此,尽管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经常出手进行调控治理,但并未真正切中“七寸”,就像割韭菜似的割了一茬又会冒出来。这些问题与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初衷是相悖的,如果解决不好,会迟滞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步伐,进而直接影响民生建设。

  6月1日,国家已经放开了绝大多数基本药物的定价,除特殊药品外,药品定价实施市场化。

  改革的目的就是应用市场调节这只手,使药品价值和价格在市场流通竞争中优胜劣汰,回归本来,质量上乘、价格合理的留下,质量低下或价格有失公允的被踢出市场。但是要想使改革真正落地,必须有科学配套的实施细则,搞好多方面的对接,除了用活市场这只调节之手外,还要用好政府调控这只手,在监管指导上更加有力,职能行政机关要支持有关生产厂家有计划地生产廉价药品,加大保护传统经典廉价老药的生产与销售的力度,特别是要掌控国有药物生产企业的发展方向,引导国有企业主动承担起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必要时要强制下达廉价药物生产任务。

  同时要推行社会药店、医院药房设立传统廉价药品专柜,乡村卫生(院)诊所要有相当数量的常用廉价药品,保证传统老药和廉价新药有一席之地,最大限度地保障老百姓少花钱治好病,购药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切实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