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缅怀·传承——我校举办吴雪莉先生追思会

12.05.2022  18:45

5月11日上午,吴雪莉先生追思会在我校明伦校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吴先生生前亲朋、同事、学生等百余人共同缅怀追思。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以及外语学院师生代表参加此次追思会。会议由外语学院教师张璟慧主持。

追思会伊始,与会人员全体肃立默哀一分钟,向吴雪莉先生致以哀思。随后,主持人向所有在先生逝世后以唁电、打印挽联、到家吊唁等形式表达哀思的单位及个人表达感谢。紧接着,学生代表敬献鲜花,致敬先生赤诚热血丹心。

‘莉’花虽落,却有满树灼灼桃花红;‘美’人已逝,更留一生拳拳赤子心。孙君健在致辞中通过讲述大学时对吴先生的初印象、介绍吴先生的教学成果、回忆与吴先生交往的轶事,表达了内心对吴雪莉先生崇高的敬仰以及无尽的哀思。他表示,吴雪莉先生的一生贡献给了中国,贡献给了河南,贡献给了河南大学教育事业。在他眼中,吴先生是杰出的教育家,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培养了3000余名本科生以及300余名研究生;是卓有成就的翻译家,她翻译了《陈云文选》初稿并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翻译了45万字材料;亦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她热爱中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是中美乃至中西文化交流使者,她推荐学生赴美交流,引进外国专家来学任教,致力于河大与西方教育文化交流。他强调,吴雪莉先生对河大一往情深,以河大为家,以外语学科发展为己任,以促进外语学科再上新台阶为期冀。最后,他表示,先生虽离开我们,但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活着,时时刻刻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之后,与会全体人员观看吴雪莉先生纪念视频,回顾了吴雪莉先生为我校外语学科建设、外语人才培养、中西方文化交流奉献的一生。与会者眼前浮现她连续70载挂起五星红旗的身影,耳畔传来她熟悉而又坚定的答案:我的根在这里,在中国。先生音容宛在,观者无不动容,为吴雪莉先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傲骨、碧血丹心的爱国情怀、诲人不倦的育人品格而深深感动。

吴雪莉先生曾言:“只要在河南,都有我的学生,满世界也有我的学生。”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多位吴雪莉先生生前所带的学生代表线上讲述与吴先生相处的故事,讲至动情处,热泪早已盈满眼眶。中山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常新萍结合个人经历感慨道:“吴老师的存在,影响了几代外语学子,是独特的文化心理辅助。”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胡泓回忆起与吴雪莉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并坦言:“当前国家非常重视高校的思政教育,而先生一直都是把教书和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先生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一直都是我工作中的楷模和灯塔。

厚谊长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有志、高继海、张克定、郭尚兴、刘泽权,《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李伟昉,国际教育学院正处级组织员、教授关合凤,欧亚国际学院院长赵成新,离退休党委书记、离退休工作处处长牛林豪先后发言,表达对吴雪莉先生的追思敬仰之情。徐有志动情地讲道,吴老师的记忆常常筛去苦痛,留下欢乐,她总是淡然处之,从不悲天悯人,坚定地相信中国共产党,认为一切都会好起来。他感叹道:“吴老师的一生是传播中美友谊、展现博大爱国情怀的一生;是严于律己、孜孜不倦,为河南大学培育外语人才的一生,河南大学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而骄傲,外语学院为有这样一位卓越的老师而自豪!”高继海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追思会更好地继承吴老师的精神,把外语学院的工作,把河南大学的工作,把河南的工作搞好、做好。”张克定着重强调要继承吴先生的敬业精神、以人为本以及大局意识,关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参与并推动外语学院事业发展。1997年同吴先生前往厦门大学参加会议的经历让李伟昉感受颇深,他感叹道:“吴先生是真正的学科带头人,是河南大学标志性的人物,有这样的人物存在,有这样的精神引领,我们学校才能发展,我们更应该义无反顾为学校、为所在学科的发展竭尽全力,这是对先生最好的追思和怀念。

外语学院院长杨朝军发言中谈到:“吴先生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外语学院‘勤奋朴实,严谨求真’的院风和‘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教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展示,是外语学院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缩影,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走进新时代教书育人的生动教材。”最后,他表示,外语学院一定会秉承吴先生未竟的事业,在“双一流”建设中踔厉前行,重振外院百年辉煌。

铁塔风铃响,传遍菊香城,半世东奔西忙,今又远航,路遥山高水长。外语学院翻译系教师林天羽朗诵王宝童教授所著的诗歌Profiles of Professor Shirley Wood《追思吴雪莉教授二三事》,再现了王宝童教授与吴雪莉先生的相处场景,吴先生谆谆教导时的音容笑貌浮现眼前,让与会人员在一字一句间感受先生的拳拳育人心。“Edelweiss, Edelweiss,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悠扬婉转的歌声如袅袅余音,唱出别样的柔情,这是外语学院学子在为吴先生吟唱人生赞歌,更是在宣告矢志推动学科发展的铮铮誓言。

吴雪莉先生亲属代表二儿子黄礼和、三儿子黄礼平、大孙子黄峰先后进行发言,向与会人员展示了吴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黄礼和在线上向大家讲述了吴先生早年离开上海前往开封的故事,他表示:“她到开封时已是凌晨一点,那时候只有马车,生活条件并不好,但是母亲并不在意。在生活里,母亲与开封人打成一片,不但帮助受伤的小孩子,还经常借钱给身边的人。”黄礼平通过展现母亲珍藏的他于1979年从空军退役的证书,表达了他的母亲希望她的孩子们可以成为被国家信任的中国公民的强烈愿望。黄峰还介绍道,吴先生经常与家人谈论开封、河南与中国的发展,她关心河大的未来,关心开封甚至是整个中国的发展,对这里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铁塔永固,思念无绝;河水泱泱,此情不息;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岁月倥偬,时光蹁跹,吴雪莉先生虽逝世,但其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研学态度值得每位河大学子学习,其甘为人梯、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需要每一位河大教师赓续。惟有化悲愤为力量,传承先生的精神,积极投身于学科、学院、学校的建设中去,才是对吴雪莉先生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