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优化创新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01.06.2016  20:55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记者安蓓、高敬) 无论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为经济发展塑造核心动力、实现赶超,根本在于创新。

  近年来,我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优化区域创新布局,通过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已初露端倪。

  多点发力塑造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

  截至今年一季度,重庆经济增速已连续9个季度领跑全国。重庆经济较快增长的背后,新动能的支撑作用不容忽视。2015年,重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664亿元,同比增速超过150%;今年这十个产业产值有望继续倍增。

  目光转向我国南方,“十三五”开局之年,改革开放“窗口”深圳市已率先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共实现增加值1555亿元,同比增长12.1%,占GDP比重达到40%。

  东部地区注重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加快培育;中西部地区走差异化和跨越式发展道路,区域特色经济和新兴产业逐渐壮大……当前,中国经济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东中西部多点发力、联动发展的创新态势正在形成。

  根据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报告》,尽管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天使投资活跃的区域,但天使投资正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项目开发。2015年四川发生的天使投资项目占全国比例为3.18%,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浙江和广东(除深圳)。去年西部地区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速为21.1%,仅次于东部的24.9%。

  区域协同推动创新资源大整合

  近期,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辽宁促进中心在沈阳国际软件园正式投入运营。这一中心将共享天合百余家开放实验室和辽宁省内70多家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司长周建平说,新一轮东北振兴将对接京津冀,并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提升开放水平。“最近我们和北京市发改委、中关村管委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在产业转移上形成优势互补。”他说。

  在跨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中,创新要素互联互通,区域一体化和创新驱动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我国在区域发展、产业创新、互联网经济等方面发展空间巨大,通过构建经济轴带、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创新空间进一步拓展,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等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正逐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对周边地区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有合作关系的达1000家以上,设立分支机构的269家,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的企业有159家。不仅是服务京津冀,2015年,中关村园区技术交易额超3000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八成以上输出北京以外地区。

  打造创新示范引领新高地

  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久前获国务院批准。这个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作为战略定位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将被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为经济提质增效探索新路。

  通过打造创新示范的“新高地”,更多创新活跃、特色突出的升级发展新“尖兵”不断涌现,成为区域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依托这些平台,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探索不断向深入推进,把“双创”氛围推向高潮。

  今年以来,我国在现有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础上,新设河南郑洛新、山东半岛、辽宁沈大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日前印发的《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确定了首批共28个双创示范基地。

  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说,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双创示范基地,北京市将进一步推动创新政策精准落地,通过全面创新的改革试验,加大创新深度,实现创新的进一步升级。

  科技部部长万钢说,“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区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的创新型省份、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