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当年这些老物件你见过吗?千张发黄的票证见证郑州历史

26.09.2019  19:31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在这七十年中,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发展很快,粮食和其他日用品日益丰富。1993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宣布取消粮票和油票,自此,伴随着我国城镇居民近40年的票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票证时代那些艰苦岁月,依然成为那一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来,跟着我们的画面,来看看老郑州收藏的粮证煤证,来看看见证了那个“票证”时代的这些历史印记。

上千张票券,吃的花的用的当年都靠它

王怀民是郑州收藏爱好者,更是一名老郑州人。现在供职于郑州市二七区建中街巡防中队的他,有事没事喜欢晒晒自己几十年的收藏系列。这次,他晒出的是当年那些粮证票证。王怀民热衷票证收藏20多年了,多年的收藏让他积攒了上千张票证,这些票证如一幅幅历史画卷,展示了不同时代的缩影。在他家里,记者见到了他收藏的粮票(包括粗粮券和细粮券)、食用油票、食糖票、豆制品票、食盐票、布票、冬储菜票、肉食票、购物券等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王怀民说,这些票证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肯定很陌生,他们觉得买吃的、穿的、用的,除了用钱,还需要五花八门的票证,简直是不可思议。可这些票证在计划经济、统购统销的年代,差不多就是“第二货币”,没有它寸步难行。他说,他在新中国70周年之际将这些票证展示出来,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票证文化,了解这些票证背后的故事。

当年的粮票,就是“吃饭的护照”

王怀民回忆,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时间,有一种票证关乎人们的吃饭问题,它就是粮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人们买米、面、食用油、糕点、馒头、豆制品等等,都需要支付粮票,就连买个早餐,吃碗烩面也离不开粮票,因此有人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 王怀民说,郑州市城镇居民粮证是随着户口走的。他小时候户口在向阳区(今管城区)新设市场,那时买米面油都是在河东街粮店,后来户口迁到了二七区西一街,买这些东西又开始往自由路(易俗路)粮店跑。西一街拆迁后,他家搬到了南下街,买米面油又被分到了弓背街粮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全家的户口迁到了建中街派出所,粮食关系又被划到了交通路粮店,不过这一次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那时,许多人的口袋里天天都装着粮票,你就是买张电影票,掏钱的时候说不定还会带出来几张花花绿绿的粮票来。粮票是计划经济年代特有的产物,粮票作为“主角”,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50多年前,郑州一大碗精粉烩面四两粮票

王怀民小时候买东西支付粮票的事,他至今记忆深刻。当年,郑州的西二街与红卫路交叉口的馄饨,每碗0.13元一两粮票;标粉水饺8个0.14元一两粮票;二七广场的精粉合记烩面一大碗0.55元四两粮票,中碗0.5元三两粮票,小碗0.45元二两粮票;二七广场周边一般饭店的精粉烩面是每碗0.53元四两粮票,标粉烩面是每碗0.48元四两粮票;国营糖烟酒食品店的江米条每斤0.78元六两粮票,汽麻酥(古巴糖、标粉)每斤0.78元六两粮票,方酥(标粉、白糖)每斤0.6元六两粮票,蛋糕(古巴糖)每斤0.9元五两粮票……那时,豆腐是一毛钱一斤(一斤粮票供应2.5斤豆腐),精制面粉每斤0.25元一斤粮票,标准面粉每斤0.18元一斤粮票,油条每根0.06元一两粮票,标粉蒸馍每个0.05元二两粮票。

除了粮票,煤票可以取暖做饭

王怀民说,除了粮票,其他票证在市场商品短缺的年代,对保障供应、稳定人心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拿煤票来说吧,那时家家户户取暖做饭大都用蜂窝煤。每年第四季度,居民凭户口簿、粮本和《郑州市煤建公司城镇居民生活煤供应证》,到居委会领取下一年的煤票。蜂窝煤是按照家里人口的多少,每个月凭票供应的,1—3人一个标准,4—6人一个标准,7人以上一个标准,王怀民说他家里人口少,每个月只能买130块四寸蜂窝煤,每块的价格是0.0196元。那时煤价虽然很低,但需要自己用车子到煤场去拉。他最常去的煤场是二七路过街楼附近的张寨街煤场,还有西陈庄煤场。 每年冬季是用煤的旺季,蜂窝煤特别紧俏,有时候跑好几家煤场都买不到煤。在他的记忆里,为了能买到煤,有几次都是凌晨三、四点就起床,拉上借来的架子车,冒着刺骨的寒风,吃力地往煤场赶。隆冬时节的清晨,天上的星星还眨着眼,街上的行人稀疏,手脚冻得麻木,但一想到一家人围着炉子取暖的温馨场景,浑身就有了使不完的劲。 如今,凭票供应的年代早已经过去了,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强大动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王怀民说,从这些票证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时代的变化和进步,从而受到启迪和激励,同时也增添了我们走入新时代的幸福感。

来源:大河客户端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李敏雪 】 【总编辑:甄慧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