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品安全追溯剔除“僵尸肉”

24.06.2015  11:24

  评论员赵志疆文朱慧卿图

  6月份,海关总署在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成功打掉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初步估计全案涉及走私冻品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包括冻鸡翅、冻牛肉、冻牛猪副产品等10万余吨。这些肉有的来自疫区,有的严重过期,用化学药剂加工后摇身一变成为“卖相”极佳的“美味佳肴”。(详见今日本报A13版)

  对于报道中出现的“70后”猪蹄、“80后”鸡翅,想想这些“僵尸肉”都令人作呕,如此丧尽天良的做法,不仅挑战着公众的想象力,而且也在挑战着公众的忍受力。

  马克思曾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那么,如果面对超过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却无需冒巨大危险的时候,资本究竟会猖狂到何种地步?

  有业内人士披露,目前冻品走私已经从家族式单打独斗,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抱团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冻品走私贩私人员建群,有什么风吹草动互相通气。“僵尸肉”生意日渐呈现集团化、专业化的另一面,是监管领域“多头管理”的弊端长期存在,面对那些来历不明的冻肉,如果连它们的“身世”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能保障它们的安全?当然,解决“多头管理”问题非一日之功,不过,追查肉

  制品“身世”以确保其质量,不仅不难实现,而且也是必须做到的。

  “着力加强源头治理,强化过程监管,切实保障‘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这是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5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主要内容之一。在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全程控制”被确立为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身处互联网+的大环境中,不仅食品进出口更加频繁,食品流通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只有建立起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才能确保每一种食品都能通过信息追溯“验明正身”,从而以食品安全重建消费信心。

  6月11日,全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要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全程监管,强化源头治理,堵塞漏洞盲区,消除风险隐患。以令人发指的“僵尸肉”为背景,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程监管、建立起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显得格外重要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