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城市建设要突出特色,切莫“千城一面”

14.03.2016  12:47

廖华歌

王绣

中原网讯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容貌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集体失忆”可以说是改天换地般城市建设最大的特点,找不到心灵归属感,“望不见乡愁”也是大家的“通病”。为什么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没有特色?阮仪三先生曾说:“乡愁是对童年、过去以及故乡的留恋,‘千城一面’的城市没有记忆,我们要把乡愁留住。”那么,如何能够留住属于我们集体记忆的空间?

人文遗存很难失而复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石。全国人大代表、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洛阳市文联副主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绣建议,在打造新时代建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留城市百年、千年留下的历史痕迹。“为了改造城市而破坏一些历史痕迹,这是最大的遗憾。据我了解,很多城市在进行现代化改造时,拆毁了不少三进院、四进院,它象征着过去几千年的邻里文化,这都是今后再也见不到的文明。

那么,人文遗存如何保护?全国人大代表、南阳《躬耕》杂志社编辑廖华歌说:“不少代表提了很多好的建议,也在想办法制定详细的措施。对于城市来讲,如果某地需要拆迁,那么在这之前是要做好调查研究,保护好传统文化。我认为一个城市就要有一个城市的精神地标,保护这种文化就是在保护我们的精神地标。否则一旦拆掉就无法恢复,即使复原也不再有原汁原味。

发展新城 保护老城 体现城市特色

我认为留下乡愁是相当有必要的。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个性,如果千篇一律的话就失去城市特有的魅力,去过一个城市后也就没必要去其他城市了。”廖华歌说,“每一座城市都要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每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都是他们的宝贵财富,不能把它忽视掉,更不能使其同质化。如果不能突出该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特色,这是很可怕的。

在路名方面,南阳市吸收专家意见,根据城市情况,研讨城市路名,既考虑它的历史因素、文化因素,也考虑现代因素,综合起来进行考量。”针对老路名和现代化路名的优劣问题,廖华歌认为,不能简单地说一方好另一方不好,要辩证地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最好还是要能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王绣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更突出一些有特色的东西,但我们恰恰在这方面有所缺失。“在城市建设的特色化上,规划部门要严格把关,建筑风格要有时代印记,不仅保留古代文化遗迹,还要有新时代的特征,不一定非要仿古建筑,应该有新时代的气息,每个城市都应该要有自己的专属符号。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加强文物保护,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做了这么多年的文化博物馆工作,对此感到很欣慰,希望我们国家能够在这方面更加重视,合理利用、正确对待历史文物和遗存老城。当然,合理利用要建立在保护好的基础上。”王绣说。

中原古村落 承载乡愁记忆

多少人从踏上大巴车外出闯世界的那一刻, 故乡只有冬,再无春夏秋。”多少人自离开家乡那一刻才开始懂得“乡愁”?如今,分散在全省各地的古村落几乎面临同样的问题:古建筑损毁严重、缺乏维修资金、村民改善住房需求与古村保护的矛盾。传统村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原大地众多具有悠久历史的村落里,独具特色的手工制品很多,但能传承下来的并不多。一部分是被工业化生产所替代,一部分则是因为工作辛苦报酬低而放弃。

从2012年开始,我省共有13个地市的99个村落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廖华歌说:“中原文化村存在的意义是与历史对视,如果我们看到这些村落时,从时间的角度就可以回溯过去,回到那个年代去思考问题。一个民族是要有记忆的,文化也要有记忆,没有记忆的文化是平面的,没有立体感的。传统村落的存在能给我们一种寻根的感觉,那才是真正地留住‘乡愁’。

王绣认为,文物部门应该更好地加强对这些古村落的保护,在人员管理和配置方面多下功夫,尽可能保持这些古村落的文化痕迹。“无论是古村落也好,还是历史遗迹也好,都是历史的产物,包括现在的一些文化产物都应该保存下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这个时代的痕迹。

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