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赶到被追赶,中国要避免什么

23.11.2015  08:45

      在11月21日举行的世界中国学论坛上,200余位中外学者共话中国改革与发展。

      从中国创新、中国的增长速度、中国的绿水青山,到自贸区、“一带一路”战略等,一系列中国话题在会场热议。中外学者从国际和国内不同视角,探讨中国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话未来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不少具有前瞻性的对策和建议。

      “赶下”式创新发展技术优势

      瑞士圣加仑大学助理教授托马斯认为,中国要想实现进一步的技术赶超和创新,根本还是取决于企业,尤其是本土企业。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左学金认为,创新有显著的创新红利,但也有巨大的风险。减小创新风险的一个好办法,是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而非简单地投资技术创新。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同三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要克服压力,就必须首先区分清楚哪些是长期因素,哪些是短期因素,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兆安建议,加快产业替代,强化“互联网+”行动,推动政府采购对产业支持。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提出,随着进一步发展,中国很可能将由一个不断在赶超发达国家的后发国家,转而面对被赶超的新难题。要避免后者,有几个“防范”值得关注:防范思维方式转型跟不上经济速度转型、防范过剩产能调整失误给竞争者带来机遇、防范技术失误带来的环境恶化。

      在东京大学教授丸川知雄眼中,包括VCD、电动自行车、山寨手机在内的技术低端领域创新,被称为“赶下”式创新,更能满足实际消费者需求的创新,有助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形成一些有别于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

      未来中国绿色发展走好“两条路”

      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院的本特森很赞赏美丽中国的主张。他说,中国正在经历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重要议题方面的领导者。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诸大建提出,未来中国绿色发展应走好“两条道路”:一是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二是推进化石能源的清洁化。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建夫则提出了“环保医院”的建议。

      中国没有“一带一路”发改委

      “中国不存在‘一带一路’发改委,”中国学者的一席话,引起了在座嘉宾会心一笑,“这个倡议就像一张白纸,需要各国共商共享共建,描摹蓝图。”平等尊重、开放包容的心态,让中国战略收获了沿线国家的坦诚建言。

      卡塔尔外交部亚洲事务高级专家加·艾哈迈德希望中国跟阿拉伯国家互设文化中心,厚植民意基础。艾哈迈德的建议,得到诸多与会者呼应。“十分欢迎中国人赴印开设文化交流中心!”印中经济文化委员会创始人、秘书长默·萨其布说。这种“软实力对接”也被其他几位参会者广泛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