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音庙到醒民小学
我国各地的观音堂都敬菩萨,菩萨在佛国里仅次于佛,又叫“大士”,其职责是协助佛普度众生到极乐世界去,了却一切烦恼,永远快乐。而观音又叫观世音,是佛里的第一位菩萨,又叫观自在或观音大士。唐代因避讳李世民之名,略去世字,称为观音。所谓观世音,是说世间芸芸众生受苦受难时,念诵其名,菩萨就会观到这个声音,立刻前去拯救。
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移民到焦作的张玉、张恕带领族人来到承恩镇(今山阳区恩村)西南开荒种地,人们便把这个地方称为张庄。不久,张玉、张恕领工修建了观音庙。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庙宇破烂,后由张成(乳名)、范运(乳名)领工复建,庙院山梁檐檩,雕梁画栋,栽三棵柏树,盖大殿三楹,厢房三间,山门是五脊六兽飞檐翘瓦。大殿里供奉着几尊观音和老母圣像,有送子观音、灵山老母、黄家老母和南海观音等。
1917年,国民政府指示各地利用庙宇发展教育。在外做官的张庄籍人范争波聘请修武县城的范迎树来观音庙教书,后又有马作村(今光亚实业公司)的王香川、郝庄村的郭清泉、张庄村的范水州先后在此当教师。学生来自张庄、郝庄等周边村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总共40多人,组成复式班。老师因人施教,开始学的是《弟子规》《论语》;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国语、算术等学科,将学校起名为醒民小学。1954年~1959年,在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哈尔科夫当时属苏联,今属乌克兰)留学的李文忠,就是从醒民小学走上求学和教学之路的。他在醒民小学就读到1943年时,遇到了蝗虫灾害,人们缺衣少食,李文忠家难以为生。他的父亲在中国农业银行汽车队工作,正在四川、陕西、甘肃一带搞运输,得知家里的情况后,决定让11岁的李文忠和母亲及妹妹到四川同自己一块生活。同父亲团聚后,他们又辗转于四川、重庆、南京、上海。1947年,李文忠在上海澄衷中学就读;1953年,李文忠高中毕业后,国家招收“留苏预备班”学生,他被录取后,先到北京上了一年俄语培训班,随后到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深造。1959年,李文忠和同学们毕业回国后,在中南海一同受到刘少奇、周恩来、陈毅、彭真、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之后,李文忠被分配到冶金部矿山司计划处工作。1962年,李文忠调到焦作矿业学院(今河南理工大学)采矿系,一直工作到1992年退休。他不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自己家里也出了9名大学生。
上世纪50年代初,张庄村醒民小学迁到常庄火神庙,更名为张庄小学。随后近50年来,张庄小学经多次变动、整合,于2001年同定和村、郝庄村、柳庄村等周边村庄的学校合并成了现在的焦作市龙源湖学校。从张庄村走出来的才子还有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生范三龙、中国邮电大学博士后范戴和从郑州大学毕业后考入杭州工商学院硕士的身残志坚者范栋梁等优秀人才。
观音庙历经300余年的风风雨雨,早已破烂不堪。民国时期的一天夜里,有七八个壮汉将神像搬出后砸毁。1956年,大殿倒塌,后成为张庄村的电工房。1994年,在村民张玉荣、张小翠、范福周的带领下,按照原貌重建。1995年,台湾柳长青女士(范争波夫人)回张庄省亲,带回一幅题词赠送观音庙:奉献家乡焦作市张庄村,范争波夫人柳长青居台北同国文教授苏淑英题词。上联:平安赐福惠我无疆;下联:正直为神佑民有赫;横批:普恩慈云。岁次乙亥年仲冬月穀旦。之后,工匠制成石质楹联安存庙中。据观音庙负责人张玉荣讲,观音庙将进行升级改造,待工程竣工后,此楹联将装在正楹面上。
观音讲的是普度众生,学校讲的是启智诲人。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其内涵却是一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说给人财富不如给人制造财富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育也是普度众生,只是角度不同罢了。
左上图 张庄观音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