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挥汗如雨到“三指一掏”

10.06.2014  14:37

  编者按:

  年年三夏忙,岁岁有新景。今年麦收工作已近尾声,三夏期间,本报记者行走中原大地,深入田间地头,感受到各地群众发自内心的丰收喜悦,也深切感受到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农村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当前,全省农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关系也在发生相应的变革和调整。科技元素在农业中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先进大型农业机械逐渐代替人工劳动,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报今日起推出“三夏新观察”栏目,与您一起,发现和解读这些新变化、新气象。③10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在传统的印象里,三夏是农民们一年之中最忙碌也最辛苦的时候。但今年麦收时节记者在各地采访,看到的却是“三夏大忙人不忙”的景象。

  “三指一掏”搞定农活

  收割机在田间轰鸣忙碌,农民们在地头树荫下观望聊天。在邓州市,这样的麦收场景随处可见。

  “往年麦收时,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还会回来看看,这两年几乎没人回来了。”邓州市裴营乡裴营村村委主任裴星昌感慨地说。以前麦收,割、打、扬、晒、收,几乎全靠手工完成,有的学校还专门放“麦假”,让学生们回家帮忙。现在,农民们早早地联系好了农机手,收割机在地里打几个转,小麦收割、脱粒就完成了。一亩地多加5元钱,农机手还会把小麦装好袋送到家。

  “过去种田是挥汗如雨,现在种田是‘三指一掏’。”许昌市农业局种植业科科长袁德立说。所谓“三指一掏”,就是在播种、打药、收割等关键环节,指明白自家的地块,就会有专业的农业服务机构来完成操作,农民们只需要“掏钱买单”。

  长葛市古桥镇董天龙村村民梁凤云说,有了“三指一掏”,家里十来亩地自己一个人就照看得了,孩子上学、老公打工全不耽误。

  这一切,要得益于机械化的普及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不断完善。

  来自省农业厅的数据表明,截至今年4月底,我省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81372家,生产经营范围涉及种养、加工和服务业,涵盖了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并逐步扩展到农机、植保、土地托管等多领域。

  不会种粮的“种粮大户”

  原阳县南赵庄村村委会主任赵镇玉笑称自己是个“不会种粮的种粮大户”。

  赵镇玉在城里做生意攒下了“第一桶金”,回村后办起了玉安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托管土地近3000亩。统一供种、统一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专家指导加上规模化经营,这个“不会种粮的种粮大户”,带领合作社创造了亩产比普通农户高100多斤的好成绩。

  “播种、浇水、打药,各个关键的种植节点,都有农业技术人员的提醒和指导。”像赵镇玉一样,不少农民用“菜单式”、“傻瓜式”形容现在的农业劳作。“种田不难”的背后,凝聚的是众多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努力。

  在南阳市宛城区的麦田中,有一个特别的“秀场”——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区,农民们可以到这里观摩、对比不同品种小麦的长势、产量,选择种植心仪的品种。

  在浚县高标准粮田的地头,矗立着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楼外大大的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近期的农业种植注意事项。

  在原阳县,包村包户的科技人员名单和照片贴到了村口,每个科技人员的手机都成了“热线”……

  种种探索和实践,破解了农业科技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让农民越来越省心,让粮食越来越高产。

  新力量塑造农民新形象

  “一边喝着小酒聊着天,一边就把田种好了”,这是济源市黑土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卫小琦的理想。

  曾经从事红酒生意的卫小琦,觉得在农业领域,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同样重要。“比如合理安排人力、尽量控制成本、坚持质量保证等,都与现代企业的理念一脉相承。”卫小琦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与肥料厂家的洽谈合作、对新型农业机械的考察购买等方面。今年合作社承包的1500亩土地亩产达到1100斤以上,而且早已和种子公司签好了协议,每斤种子麦比普通麦价格高出10%至15%。

  济源市富田农机农艺合作社理事长陈爱营则在努力开拓“链条化”的经营新路。依托自己的复合肥料厂,他带领合作社流转了8000亩土地种粮食,并且在地头建设起一家小型面粉厂。“希望通过集约化、链条化的经营模式,达到高产又高效的目标。”陈爱营说,他还计划把附近的种粮大户和农民合作社联合起来,实现资金互助、信息共享,走集团化的发展道路。

  采访中,记者发现像卫小琦、陈爱营这样的新型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头脑灵活、理念先进、敢想敢做,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

  从挥汗如雨,到“三指一掏”,再到“喝着小酒种好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在一天天加快。与此同时,“面朝黄土背朝天”、“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传统农民形象也在渐行渐远,成为定格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