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从“外出打工潮”到“返乡就业创业潮”

13.03.2018  07:24

 

 

1980年

我国出现了来自于农村,即户籍在农村却生活在城市的一个庞大群体——农民工。

1983年

固定资产投资扩大,铁路、公路、城市建设的推进,进城务工者增多,主要从事建筑、修路等。

1986年

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

1990年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一批批乡镇企业应时而起。

1992年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改革迎来新高潮,东部沿海城市出现大量劳动力缺口,我国迎来前所未有的打工潮,当年4000多万农民工流入沿海城市去。

1994年

外商和我国港澳台直接投资大量增加,农民工数量增加到6000万。

1996年

农民工数量曾达到约8000万。

2000年

中国加入WTO,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工工资一路上升。

2008年

受金融危机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国外订单锐减,企业开始开工不足,河南300万农民工大军提前返乡。

2010年

富士康落户河南,解决30万人口就业问题,其中90%为河南籍员工。

2012年

从“孔雀东南飞”到“大雁北飞”,回乡创业浪潮开启。

2014年

中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加了9.4%。

□记者田园段伟朵

核心提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驻豫全国人大代表、被称为“农民工司令”的张全收,对上个世纪90年代汹涌的打工潮至今记忆犹新。在河南省上蔡县,年后,十几辆发往广东的卧铺客车整装待发。

张全收清楚地记得核定40人的车厢内,生生挤满了160多人。绿皮火车和卧铺客车承载的,是一代外出务工者的致富梦,他们成就的,是在国际上圈粉无数的“MadeinChina”商品。

提及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张全收将农民工的变迁分为“三部曲”:改革开放初期,人流开始“往外走”;上世纪90年代,迎来打工潮高峰;21世纪第一个10年过后,内地承接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老家就业创业。

在驻豫全国人大代表驻地,大河报记者访谈多名工人代表、农民代表,试图还原那个激荡的就业40年。

一批批乡镇企业应时而起

改革开放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粮食问题,全国人民不再发愁温饱问题,此时,他们发现,需要一条致富之路。

张全收成为最早走出农田,外出务工的一批人。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提升,一批来自农村的小伙子,他们来到城市,进入建筑队、砖瓦厂,加入修铁路、修公路的行列。

全国人大代表黄久生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场面:1983年,他跟着工友外出务工搬砖提灰,吃的是大锅饭,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窝棚,收入是备受村里人羡慕的数字:一天8毛钱。

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一批批乡镇企业应时而起。

“外来妹”的细腻和坚韧

接到源源不断的订单,不断提高生产线的同时,率先下海的企业主发现,需要更多工人。

全国人大代表王馨回忆称,此时,外出打工已不再局限于搬砖砌瓦,越来越多来自农村的女性加入打工者行列,她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外来妹”。

女工们细腻而坚韧,更适合在南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玩具厂、鞋厂、包装厂工作,她们用柔软的指尖,为工厂获得越来越多的订单。“在订单多的时候,工人们连夜赶货,有时候订单催得急,我们就几天几夜不合眼地工作。”王馨提及在东莞打工的那些年,她说,相比守着一亩三分地,报酬也是很可观的:一个月能拿到两百多的工资。

那一路,走得惊心动魄

如果说,春运是一场人口迁徙,上世纪90年代的春运,就更为荡气回肠。

北京,在驻豫全国人大代表驻地,小组讨论会议间隙,张全收提及多年前的那场春运称,“那一路,走得惊心动魄”。

上个世纪90年代起,迎来全国的打工潮,驻马店上蔡县集齐了十辆卧铺客车,按照核载40人计算,这些车辆的总运力是400人。而当时,拎着大包小包等待坐车的打工者的人数是浩浩荡荡的近2000人。

“当时火车票很难买,坐大巴是很多打工者的选择。能承载40人的卧铺车,最终每辆车拉了160多个人。”张全收说,这些打工者坐在行李上,盘腿挤在一起,沿途上个厕所,就很难再挤上来。

一组数据也印证了打工潮的热度,1992年,4000多万农民工流入沿海城市去,这个数据还在年年上扬,1993~1994年增加到6000万,1995~1996年曾经达到约8000万。东部沿海省份吸纳了中国逾60%的农民工。他们来到密集型出口制造企业,大大推动了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

中国加入WTO,带动农民工工资一路上升

时间的轮轴来到21世纪。中国加入WTO,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东部和沿海地区企业飞速发展,带动农民工工资一路上升。张全收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每月200元开始,逐年上涨,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外出务工人员普遍工资是1200元。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东南沿海地区国外订单锐减,企业开工不足,河南3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提前返乡。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消退,全国经济开始复苏,工厂订单持续增加,有的地方开始出现招工难。张全收认为,引发招工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农民工权利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很多政策未得以落实等。

“由于之前户籍制度有多种限制,在外打工,最怕查暂住证,让很多外出打工者没有尊严。”王馨代表说,农民工人口增加的速度不能满足中国制造业规模扩张的速度,也成为招工难的主要原因。

只要提供岗位,他们更愿意回家乡就业

张全收描述的“三部曲”,转折从2010年开始。

此时,河南省开始全方位、多层次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用“大招商”结出累累硕果,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富士康、格力电器、奇瑞汽车等一批项目落户河南,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时,河南有2500万左右农民工,其中1000多万人在沿海。“相比年年‘孔雀东南飞’,‘大雁北飞’更有吸引力,只要提供岗位,他们更愿意回家乡就业。”2006年回乡建厂的王馨对于这个变化特别有体会,家乡开了很多工厂和企业,很多返乡找工作的农民工说,更愿意就近工作,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而且在家乡工作更加体面。

一组数据也印证了她的判断,2012年,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上半年,农民工从省外回流71万人,比上年同期的35万人增长一倍多。

家乡已水美路美,乡村振兴让人无忧回乡创业

张全收代表的是最早外出打工的一批人,也代表了最早响应故乡的召唤,回乡创业的一批人。“最早出去打工的农民工,常年夫妻分居、无法跟老人孩子共享天伦,孩子上学问题、住房问题难以解决。随着河南经济的发展,在家门口就业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黄久生认为,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都有一个情怀:赚够了钱就回乡创业,就近和家人们一起做点事情。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更美了,大伙儿创业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各地政府对返乡创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也助推创业激情愈发高涨。

从“外来妹”到“总经理”,王馨建议,家乡已铺就了美丽乡村道路,拿出满满的政策扶持,呼吁更多人回乡创业。“以现代农业为例,可以走农业致富之路,在科学种植养殖方面下大功夫,采用定制化的种植养殖,运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农副产品销售。”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