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专家齐聚一堂 “把脉”出版业转型

19.11.2014  00:52

      11月15日,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暨全国编辑出版高教学会年会在 河南大学 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及业界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数字时代下出版产业的发展为主题,结合编辑出版理论研究及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讨论。

      数字时代    出版产业转型成趋势

        “现今社会人人都可以是记者,新闻业越来越成为受众能参与的事情,变得‘自下而上’。”北京大学肖东发以维基百科为例,对数字时代出版业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展望。他观点鲜明地指出,社会已进入自媒体时代,“人即是媒体”。传统媒体需要适应潮流而改变,出版产业则是永远的朝阳产业。

        面对国内自媒体时代的冲击,很多学者把眼光投向了国外的电子书产业。南京大学的张志强分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成熟的电子书出版体系,他认为,在接受中外读者不同阅读习惯的前提下,应借鉴经验,以求得传统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在国内外电子书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自助出版已经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在武汉理工大学的贺子岳看来,美国电子书自助出版产业发展迅猛、日渐成熟,正是对自媒体时代到来的最好昭示。

        中央财经大学的安小兰对我国自助出版的历史、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她提出,在合法性规定、书号管理制度、版权与内容审查管理方面,我国尚缺乏完整清晰、有操作性的法规制度。而在欧美许多国家自助出版发展已成大势的情况下,我国当前的一些自助出版只是一种摸索与尝试,处于“灰色地带”。

        “大数据”背景  出版业结合互联网思维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图书营销模式已不足以应对市场,以数据挖掘为手段的精准营销是实现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武汉大学博士孙晓翠认为,数字挖掘的技术平台结合精准营销的业务平台,便能在图书营销中准确定位市场、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降低经营成本。

        “互联网是重新聚合社会资源、市场资源的一种结构性力量。”引用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的一句话,华东师范大学的刘影基于对“大数据”的研究,以“逻辑思维”为例,阐述了互联网思维对于书业的深刻影响。她认为,传统书业跨媒体转型,关键是实现互联网思维转向。

        为了紧随现今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谈琳对网络科技出版有效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她通过对政策环境、行业走势、技术融合、业务创新、成功案例的深入分析,为当下数字出版工作提供了借鉴意义。

        人才培养现结构性矛盾  产学合作齐头并进

      大数据时代下,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出现了矛盾。 河南大学 出版社的朱建伟认为,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很多,但实用人才很少。出版社实行产业化和公司化对人才的需求提高,目前具有多学科背景、宽知识结构,同时接受编辑出版专业培训的人才将更受青睐。

        “未来的传播无核心无边界,每个人都是改革的实验者和被实验者。”中国传媒大学的李频指出,社会发展转型推动传播方式转变,出版人才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王守国表示,近年来,出版产业已经逐渐具备成熟的资本运作体制,而专业人才的大融合、流通意识将更符合现在的市场诉求。

        四川大学的李苓通过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经验的总结,提出对学生专业素养培育是教学工作的硬性要求。同时,她强调在数字化建设日益完备的今天,“双导师制”使得业界的培养成为人才高就业率的重要保障。

        南京大学的杨海平强调说:“编辑出版人才要想适应数字时代,就必须加强理论研究与产业的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