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耄耋老人用生命记载万千气象

09.05.2014  19:55

有树。有菜。有花。有粮。这是中原地区最常见的农家小院。不同的是,一架有些陈旧的百叶箱突兀地立在院子里。
      一个瘦小的老人,裹在一片绿色中闯进了视野:稀疏白发,黑红脸庞布满深深浅浅皱纹;微驼的背,蹒跚的步,看起来与普通老农没有什么不同。小院的主人正是他,新乡市洪门镇原堤村的原学盟老人,一名普通的气象爱好者。他心系气象60余年,并尽己所能用气象知识为村民服务,在赢得人们尊重和爱戴的同时,也积累整理了弥足珍贵的气象资料。

60余年记载千万组气象数据
  黄河,穿过这块多情的土地。这片苍茫大地,自古就引用黄河干、支流水资源灌溉农田。1951年,河南新乡地区开始兴建引黄灌溉济卫(河)工程——人民胜利渠。两年后,19岁的原学盟,因为在村里上过四年小学有点文化,便被抽调到引黄人民胜利渠灌溉管理局工作。
  “我做人事和财务工作。”老人说起当年依然自豪。做行政工作的同时,他还兼职了灌溉管理局农田灌溉试验场的气象观测员。“要观测气温,要测定土壤墒情,要进行作物地下水利用量观测,”在引灌溉试验场的几年里,原学盟从心里彻底地爱上了气象,“很多时候都是忙到晚上12点多才睡觉,有时候夜里2点还要起来观测,那时候年轻,不知道累。
  这份对气象的爱,整整贯穿了老人的大半生。
  在试验场工作期间,他整理了1953年到1964年的所有气象资料。后来,因为组织调动离开了观测场,但他一刻也没停止气象资料的观测和记录。他还向接管气象观测的同事要来了1965年至1980年的气象资料,与自己的记录进行对比。
  1994年,原学盟退休,回到了生养自己的乡村。他用修缮老屋余下的木条,请木工师傅做了一个标准的百叶箱,并亲自涂上白漆。在六十古来稀的时候,他又开始了气象观测。
  “我会观测数据,老原可没少教我。他就是怕观测记录中断!”相依大半辈子的老伴说,“如果是半夜下暴雨,我还帮着他换雨量筒的水,再称重算成降水量。”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原学盟老人生病或者有事外出时,他的老伴、儿女甚至女婿都成了临时气象观测员。
      老人编写了《观记分析天气变化六十年》 (1953年-2012年气象资料集)。在规整的图表里,一行行满是小数点的精确数字,一个个圈点,一段段标记,一条条高低起伏的曲线,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个年份的霜期、日照、风力、雨量、地温、地下水位…… “就喜欢干这个,积累了这么多东西,不整理一下有些可惜啊。但愿对社会能有一点贡献。”原学盟老人抚摸着本子说,“整理这一本气象集并不是目的,只要我能动,会一做下去。
      “不让资料在纸上睡觉;随时应时分析应用、服务民生,供求生产生活所需。”泛黄的纸张,以及老人手写在资料集封面上的话,连同他手绘在封面上的百叶箱、量雨器、风向标等图案,浓缩了老人对气象的深深挚爱。


  
20年永不消失的乡村气象广播
      走出原学盟老人的院子,步行不过10分钟,就是原堤村村委会。第三个房间是村广播室,一桌、一话筒、一扩音器就是全部“家当”。
      回到乡村后,原学盟拿到了广播站钥匙。每隔两三天,他都要进行一次气象广播。“一年会播60到100次吧!”这条村中小路,老人走了20年,至今未间断。
  回忆当初下决心为村民义务提供气象服务,原学盟老人有一段疼痛的经历。              1982年的寒冬腊月,他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出村去学习。骑到村边一座桥上时,因为路滑不小心摔了下去,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慢慢醒来大声呼救。他被人发现后送到医院,仅头上就缝了八针,双手手腕也变形致残。
      住院期间,他问自己:如果退休了,我还能做点什么?想到自己深爱的气象,便下了决心要回到到村里,继续观测记录天气,为农村农业生产、群众生活提供服务。
      如今,在原堤村,无论是作物收种,施肥灌溉,还是谁家经商,嫁娶选日子,都要过来来问问懂气象的退休老人原学盟。
  “他施化肥没有‘约摸’两字,预报明天要下大雨了,他今天下午就提前把化肥送地里, 比下着雨去地里施肥强得多了。”村民原守信认为原学盟是个“能掐会算”的人,算天气只是他的非凡能力之一。
      “天气哪里是瞎算出来的,科学可不是瞎弄的,我只是通过这么多年的观测,掌握了一些天气方面的规律。”原学盟老人笑着说,“发现天气有变化,都会提前过去广播一下,让大家及时应对,村民信我,我很满足。
      “他真是在做好事,平时给我们播天气预报,农忙时候收割晾晒啥的,都要去问问他天气怎么样。”村民原守其说,“俺村3000多口人,都沾了他的光了,就连邻村的人都羡慕我们有自己的气象专家呢。
      为村民义务播报天气预报,原学盟也有生气的时候。“预报准了,大家都高兴,见面就夸我。”预报不准了,有些村民就开始说闲话,“听原学盟做预报,不如回家睡大觉”“天天播天气预报,不浪费电?
      对这些议论,原学盟说,他从不泄气,也不图啥。“生会儿气,下次该去广播还得去。”不过,老人说,他可是学过《气象法》的,知道气象部门是唯一的天气预报发布部门。他给村民提供的气象服务,都是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进一步补充完善。

80岁耄耋老人还有新梦想
      在老人家的院落里,放置着气象部门赠送的百叶箱、量雨器。“看这里就能知道雨量有多大,看这里就能知道温度了……”老人在院子里津津乐道,介绍着每一样仪器。
      老人观记气象,不但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爱戴,气象部门也给予了他很多支持。在老人退休回家做义务气象服务员后,新乡市气象局给老人送去了气象书籍以及简便的气象仪器。
      “旬报、月报气象局都寄给我,20年从未间断过,光邮票也得花上千元了,我常感动在心。”原学盟老人的日记里这样写道。老人保留着每一个信封,厚厚的一摞,昭示着以往的流光岁月。
      “气温变化有关健康,经常注意全家幸福”“观记雨晴与时俱进,早涝得知服务民生”“历年气温月旬情况”“2014年阴雨较多日日历表”……在原学盟老人家的墙壁上、门板上,甚至厨房的灶台前,到处都涂绘、粘贴着各式各样分门别类的气象图表。
      一张最新的“2014年1月阴雨天气图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老人精神倍增,滔滔不绝讲了起来,“这是最新的,一般不会错,大家伙儿也都信我!
      今年3月,老人在给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的信中,道出了自己的生活体悟:“一个共产党员,一生能为人民利益所想所行,有点贡献,多公少私或大公无私,才能得到真正的愉快和幸福。
  郑国光局长收到信后批示:向原学盟老人致敬!他特地委托河南省局局长王建国专门赴家中看望慰问了老人。“没想到中国气象局领导能看到我写的信,更没想到咱省局局长还来看我,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啊……”话到此,原学盟老人的眼角已蓄满泪水。
  采访结束后,老人执意要送我出门。他悄悄说了余下的心愿:用自己多年来积攒的气象资料办一场展览,让村里的年轻人能对气象感兴趣,喜欢气象,也为自己找个合适的“接班人”。
  大门口,五月耀眼的阳光,在老人稀疏的白发上不停跳动、闪亮。每一缕阳光,都幻化成不同的数字、不同的曲线翻飞不停。这些数字和图案是温暖的,有生命的,在无声叙述着一个爱了气象六十余的气象爱好者的情与爱。(王建忠  王永庆  李庆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