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24.05.2023  07:28

杜本峰 韩晓明

人口问题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问题。2023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是把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具体人口形势变化有机结合作出的科学判断。

认识、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既面临人口众多的压力,又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我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人口负增长开启,生育水平持续走低,老龄化比例提高和规模增长双提速,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少子老龄化”将成为常态,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应当看到,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尽管劳动力规模缩减,但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1500万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我国的突出优势。显示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

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基石

纵观世界的发展,国家的竞争不是人口数量的比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军事实力以及文化实力等方面的全面竞争,换言之,当前的时代是人口质量大比拼的时代。中国人口蕴含巨大的质量红利潜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非常丰富,最核心的就是持续性地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并且能够把人口素质提升的优势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和兴邦之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培养靠教育。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截至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6%,全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累计已达2.4亿人,全国平均不到6个人中就有1个具有大学学历。教育的发展保障了14亿多中国人民的受教育权,带动我国从人口大国成为人力资源大国并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需要相应的人口高质量发展。经过新时代十年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2020年“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教育水平大幅度提升。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从2010年的1.12亿上升至2020年的1.7亿。2022年,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9年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年,相当于大学二年级。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将助力中国人力资源强国的持续发展。

创新型、创造性人才,促使人才质量适应“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需求,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中,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企业科研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6%以上。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2020年,我国科技工作者总数达9100万人,全时研发人员总量38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工程师数量占全球的1/4。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两年位居第1位。如今,我国在世界科技格局中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正在凝心聚力迈向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高水平全民健康,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进器、社会高质量运行的稳定器,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的基石。2021年,全民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8.2岁,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等衡量一国健康状况的核心指标分别低至5.0‰、3.1‰、7.1‰和16.1/10万,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健康的劳动者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面向未来,坚持人口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于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人口机会,尤其是人口素质整体提升的优势,创造人才红利,就一定能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人口发展新常态,要牢牢抓住提高人口高质量这个“牛鼻子”,用人口素质提升弥补人口总量减少、结构老化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国家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口发展战略选择。

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教育是一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现象。通常来说,一个国家人口的受教育范围越广、受教育程度越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就越高,劳动生产率往往也就越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全生命周期的视野下规划人口高质量发展,从普惠制的托育和学前教育到扩大义务教育的覆盖范围,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强化国家紧缺行业的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创造性人才、拔尖人才,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健康是承载知识和技能的载体,是衡量人口素质的重要维度和实现质量型人口红利的前提条件。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全民健康的继续改善,是形塑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就健康影响因素而言,现有的共识是,临床医学对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当一部分的健康问题是由社会经济因素引起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全生命历程、全健康服务、全人群保障等角度规划和加强健康服务保障,全方位干预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不仅要做到“救疗于有疾之后”,更要做到“摄养于无疾之先”。建立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激励机制与制度保障。要重视“提质量促均等”的健康服务,实现高水平全民健康。

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致力于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生育保障体系,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通过政策激励与正向宣传提高生育率,让家庭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家庭的自我保障转向由社会与政府共同支持,政策目标从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逐步拓展到重构家庭价值、促进家庭功能发挥、增强家庭发展能力等方面。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生产性老龄化等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积极开展老年能力评估,老年人的养老照料负担实际上是从失能半失能或非健康状态开始的,厘清养老对象,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把握退休消费与养老消费,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采取灵活、弹性的方式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我国老年人口以60—69岁低龄老年人为主,2020年其数量超过1.47亿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55.83%。规模庞大的低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身体健康状况较好,我国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老年人口规模达到1051万人,低龄老人占60.2%。老年人力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充分利用长寿红利,构建友好环境,发掘银发潜力,释放老年人口红利,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分别系河南省政府特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特聘专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