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区 让郑州嵌入世界产业链(组图)

14.06.2014  17:16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成为2013年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发展“十快”评选的第一名。

河南保税物流中心正在装卸国际物流集装箱。

正在建设中的新密市服装产业集聚区。

汽车电子产品生产线检测车间。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辛晓青 赵柳影 实习生 王丹桂 文 马 健 图

5月5日,在郑东新区国际会展中心轩辕堂,来自深圳的268家手机企业与郑州航空港对接,带来了千亿元的手机产业投资。

“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形成多个百亿级企业、多个千亿级的产业和万亿级的产业基地。”正威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用带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话轻巧地说。

在与这批企业签约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2014年在手机方面的投资为270亿元。

台下第一排,省委书记郭庚茂听到“千亿”后,带着笑意站起身,向台上嘉宾鞠躬致意。

从270亿到千亿,再到未来的万亿,是集聚区形成的手机产业链对企业的强大引力使然。而2009年之前,港区在产业方面的投资几乎是零,415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

2009年,省委、省政府统一思想提出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发展战略。郑州市快速启动,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产业集聚区列入六个切入点工作之一,作为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实施套合改革,倾斜工作力量,加大推进力度,各项工作都有了较大发展。5年来,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全市经济最活跃、投资增长最快、拉动作用最明显的发展板块。

这是风雨兼程的5年,这是锐意进取的5年。人们常以5年为一个回顾节点,回望郑州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再到飞速发展的5年,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的增长极、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实现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遥看历史,纵观全球,产业的发展也循着这样的脉络前进,“产”以类聚,“业”以群分。

踏着这样的轨迹,在全球、中国、河南的版图上,郑州正用实践和实力画出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产业“高光点”。

产业集聚区是什么?大部分人接触到这个概念和这项工作时满是懵懂。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富士康落地郑州航空港的2009年。这一年,产业集聚区的概念开始在全省推广。

2008年年底,省委、省政府统一思想,提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努力使之成为“全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和战略支撑”,“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由此确立。

郑州市委、市政府快速启动,在原有的各类园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先天禀赋,创新工作,经过5年的发展,郑州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形成了“研发设计—软件及系统集成—电子信息制造”等一系列产业链,其中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收入达到1900亿元,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收入分别达到500亿元。

2008—2009 起步犹疑

开始时,总是带着各种质疑,这让基层人员心中充满犹疑。如此高调地举起发展工业的大旗,会不会让人感觉河南正在偏离“农业大省”的定位?“无中生有”就像变戏法生出的产业会有生命力吗?

2009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将产业集聚区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虽然是在2009年开始全省推广,但是我们心里都没谱儿,等于是一边谋划一边干。”郑州市组团发展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王琳回顾起郑州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将郑州放到了全省的大背景下。

心中虽有犹疑,大家都在低调中开始工作,一名集聚区的基层办事人员坦言:“刚开始几乎没人提产业集聚区,也不宣传,只是干活儿。”

而事实上,决策者们看得更为深远。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河南经济急转直下。据报道,2009年1月,全省工业增速仅为1%,沿海打工的900万农民工返乡,都成为决策者们心头的重石。

“危机”—危险中同时孕育着机会。当时国家陆续启动了新一轮土地修编工作,在保证耕地红线的前提下,郑州市对土地进行了调配,根据现有的产业发展情况,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编制了15个产业集聚区。

2010—2012 探索前行

土地修编解决了“无粮不稳”的疑虑,如何打消“无中生有”的困惑?

2010年,郑州市加大力度进行了产业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工作,郑州市发改委的工作人员介绍:“我们请来国内最好的专家,高质量完成了郑州市15个产业集聚区的规划编制。”

虽然当时省里提出的是“三规合一”,但是郑州市在土地、城市、产业三个总体规划以外,突出了生态规划和环保规划,“以前做产业的规划,这两个方面可能只是几句话或者几段文字,但是这次郑州做的产业集聚区规划中,将环保、生态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郑州的特色。”

有了规划的开局,也并非一帆风顺。

张继功在郑州国际物流园区管委会成立之初进入园区工作,但开始的工作更多的是无奈的艰难推动。

园区在经济管理上隶属经开区,社会事务上归中牟县,经开区要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中牟县土地要社会的稳定,土地的征迁进程缓慢。

开局的艰难,并没有阻碍郑州国际物流园区成为2013年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发展“十快”评选的第一名,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项目招商落地的快,都来自于2012年之后。

2012年,对于郑州的产业集聚区是有节点意义的一年,对于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工作人员来说也是思路大开拓的一年。

类似于郑州国际物流园区的苦恼,已经成为当时不少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瓶颈。2012年年初,郑州市委、市政府大胆进行了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上的革新。

过去产业集聚区单列一个管委会,发展逐步涉及深层次之后,管委会与当地的乡镇办事处等政府功能出现了一些矛盾。

当年,郑州市发改委牵头,联合市委组织部、编办及其他业务口相关单位一起,将郑州所有园区进行重新梳理、整合、定位,然后大胆进行机构套合改革,按照“属地管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完善功能”的原则,推行集聚区管理机构与行政区域管理套合改革,初步构建起“小政府、大服务”的运行机制。

2012年2月28日召开了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大会,会上主要解决套合改革的问题,上半年全部套改完毕,下半年全市产业集聚区进入了齐头并进大发展的高速期。

今年,在产业集聚区里进行机构套合改革,也开始在全省推广。

2013—2014 开花结果

让我们看一组数据。

5年来,郑州市的15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3725.5亿元,年均28.9%;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3064亿元,年均增长35%;累计完成税收301亿元,年均增长29.8%;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18个。

目前,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形成了“研发设计—软件及系统集成—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研发设计—配套零部件—智能手机”产业链、“零部件—发动机—整车—销售—后市场”产业链等,其中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收入达到1900亿元,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收入分别达到500亿元。

5年来,产业集聚区新增就业岗位75万个,带动一大批农业人口实现就地城镇化。

2013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8亿元,同比增长4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9.4个百分点,其中高新区、航空港区、经开区、郑东新区投资总量均在100亿元以上,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投资增长达到240%,荥阳、马寨等6个产业集聚区投资增速均在50%以上。

今年4月11日,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上公布了“十强十快”产业集聚区评比,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列“十强”前三。郑州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荥阳市产业集聚区、登封市产业集聚区位列“十快”第一、二、七位。

让我们再将目光转回到2014年5月,中牟县官渡镇的青年林小平从深圳回到家乡,成为日产汽车的一名钣金工,而他的妻子小红也随着他归来,在另外一家企业成为仓库理货员。

“没想到家门口发展这么快,工资比深圳低了点,但是心里有着落了,感觉也能想后半辈子的事了。”

5年来,郑州市仅在产业集聚区内就新增就业岗位75万个,带动了一大批农业人口实现就地城镇化。

依托县城和镇区,依托原有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增长规划建设的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成为农民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载体、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产业转移的载体、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

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今通过企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实现了基础设施的低成本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的共建共享、供销市场的培育形成、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科技信息的互通互享,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是产业定位的精准,是大企业的号召力,更是历史的机遇,让郑州航空港及郑州的15个产业集聚区,成为众多大企业内迁和外出务工人员回归的寻梦之地。

产业新城 从无到有

从京港澳高速下高速到航海路开始,3分钟就进入了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内。

张继功带着记者,开着车在园区内“闲逛”,“这里的地已经平了,你看在打桩,厂房马上就动工。”“那边是德邦,他们进来运行一年多,货量上得很快,现在车都停不下了。”

虽然是一天中最闲的正午时分,在德邦货仓里,依然有几十个理货员开着电叉车在大量的货堆中间穿梭,“现在公司有员工1000多人吧,一半是当地人。”张继功说。

不仅仅是以德邦为代表的企业们开心,当地农民陈明礼也在家门口找到了城市的感觉:“俺家孩儿在园区里上班,我就在这里修路,你看看,不用出去打工了,家门口过一年两年都变成大城市了。”

就在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内,就有几万的本地人口,未来,这里就是一座城市。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已经签约,与北师大基础教育实验学校达成了合作意向,邮政、金融、消防……城里有的这里都有,甚至,园区内一条水面宽40米生态绿化100米的蜿蜒河流正在开挖。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不仅仅瞄准了千亿级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千亿级现代物流产业基地的“双千亿”发展未来,更是一座产城融合的新城。

其实,产业集聚区首先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虽然郑州15个产业集聚区从4.6平方公里到415平方公里不等,但却基本上都是在主城区以外的“毛地”上凭空“生长”而出。

“产业集聚区的效益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的发展上,更是对城市发展的有利补充,企业进来为税收做贡献,也吸引了大批劳动力前来就业。有产业了基础设施跟随产业同步跟进。有人来了,反过来需要消费,促进三产发展,包括房地产、配套服务等等,逐步也把人从中心城市分流出来了。”河南产业集聚区网首席顾问杨建国认为,一个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城市病”,而产业集聚区的效益在这个方面体现明显,“郑州市提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新型城镇化,就是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

主业拉动 选商招商

“是不是又一轮‘圈地运动’?产业定位不明确会不会‘一哄而上’?”作为一个深入钻入产业集聚区的“招商红娘”,杨建国坦言,虽然产业集聚区发展迅猛,对全省全市的经济拉动效益明显,但是质疑声从未停止过。

很多人担心,将地圈起来了,却无商入驻,杨建国说,这种担心前几年在省内其他地方确实存在,但是这两年来郑州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有力反证了这一担忧。

没有地方了,有的企业想来,我们确实要挑,张继功说,物流园区定位为汽车装备制造和国际物流,是基于四周便利的高速出入和周边产业的,正是因为定位精准,企业招商非常顺利,发展才3年多,已经几乎“满园”,甚至拒绝了国内一些知名大企业的进驻。

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引入了郑州日产、海马商务等4家整车生产企业,激活了60多家零部件等配套企业。

过去招商,都是一个大会上千的企业,只要是企业参加就都欢迎,“现在看河南尤其是郑州的招商活动,规模越来越小,目标越来越精准,效率效果都是空前的。”杨建国说。

在产业集聚区发展之初,郑州市发改委牵头就对每个产业集聚区进行了明确的产业定位,王琳说:“我们经过了长时间的调研做了规划,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禀赋确定,这几年基本没有变过。”

“过去是只要大企业,都要;现在不符合我们定位的,真不要。”张继功说。

“产业集聚区发展到现在,就算是符合定位的大企业,也要看看你是不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带动力、资源整合力的‘三力’企业,如果不是,不要。”航空港区商务局的工作人员说。

遵循着“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思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

“临空经济”翱翔蓝天,郑欧班列奔驰“丝路”、“买全球卖全球”的E贸易用网线撬动世界。这些,都是集聚的力量。

产业集聚,让郑州嵌入世界的产业链,走上国际的大舞台!

作者:辛晓青 赵柳影 王丹桂 文 马 健 图< P

责任编辑: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