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助推新郑新型城镇化

28.06.2014  20:05

  早上7时,从欧式风格的住宅小区出来,步行5分钟,把孩子送到对面的郑州一中龙湖校区上学,再开车前往郑州华南城上班,家住郑州新郑教育园区的王栓喜每天的生活这样开始。

  6月26日,记者在郑州华南城见到了正在销售建材的王栓喜。郑州华南城项目2012年8月破土动工后,王栓喜一家因为土地征迁,按人口数分了5套住房,3套自住,2套出租,年租金达2万余元;家里人都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月收入三四千元。

  像王栓喜这样的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例子在新郑不在少数。据悉,教育园区内3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到产业集聚区内就地转移就业。而且,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中原工学院、河南工程学院等8所高校云集龙湖,乾龙物流园、华商汇等一大批省市重点项目相继落户,郑州地铁2号线贯穿全区,实现了产业与城市的发展互融互促。与园区建设之初相比,龙湖地区生产总值由88.97亿元增至124.34亿元,增幅近40%;财政收入由2.16亿元增至12.95亿元,增幅为50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76亿元增至125亿元,增幅为64%,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三连跳。

  新郑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持“以产兴城”的理念,在中心城区、龙湖新城、辛店新市镇、薛店新市镇等“两城、两市镇”重点区域布局产业集聚区,用产业作为支撑,带动人气积聚。通过实施融入大郑州、融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郑州产业辐射的“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先后有投资11.68亿元的金丝猴食品、投资9.8亿元的雪花啤酒、投资7.2亿元的冠超食品、投资5亿元的光明乳业、投资17亿元的中国国际红枣产业园等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投资16亿元的中储粮、投资6.5亿元的雏鹰农牧、投资2亿元的达利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随着更多产业项目的落地,带动土地升值,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实现了产业发展—就业支撑—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源泉,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新郑市委书记王广国说,新郑市没有走土地财政、依靠房地产推进城镇化的老路子。全市57%的新增建设用地用于发展产业,30%多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真正用于房地产的土地不到10%。通过把有限的资源向产业发展倾斜,用产业发展提供的就业支撑城市建设,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子,支撑和带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3年,新郑市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位居全省108个县(市)首位,并跻身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记者 徐建勋 栾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