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产业模式正在形成 能源互联让经济增长与能耗脱钩

07.12.2015  14:12

      中国能源互联网预示着新兴产业链、新型市场和新型商业模式正在形成,并为中国能源企业“边转型、边增长”创造了无限可能。在日前举行的2015届能源年会暨第七届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上,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副主席丁民丞认为,能源互联网将降低行业壁垒,创造改变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的全新业态,政策制定者需要结合市场改革进程,引导各类企业以“能源产销共生体”的差异化角色,置身于开放创新的数字化能源产销生态系统中,一边完善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基础设施,一边吸引社会投资,促进行业融合发展。

      中国能源产业需要互联网

      丁民丞指出,中国能源产业对能源互联网的探索和实验并非偶然发生,而是源自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瓶颈的长期研究、对互联网时代能源用户需求特征蜕变的细微洞察以及对全球能源价值链重组趋势的前瞻判断。

      一是在全球终端能源消费中,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作用,随着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而强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但接纳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对原有电网系统是巨大挑战。一方面,电网企业需要以智能电网为技术路径向能源互联网参与者转型,并与其他参与者探索共赢的新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全球能效最高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可以大幅提升传统能源利用效率,中国各地探索的微网项目正在试验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的友好互补,以多能协调的方式满足用户需求。

      二是中国能源用户与其他产业消费者一样,越来越呈现出“寻找最优平台、热衷应用体验、关切自我价值”的互联网用户特性,并将创造出能源互联网对用户的聚合力,驱动各类新能源商业模式的演进。特别是分布式电源技术的普及,将使传统能源用户有能力成为既进行能源消费,又可以自主生产并销售能源的“产销合一者”,使能源供应商和能源用户之间的关系由双边变为多边,对能源解决方案的定制化、数据共享和服务产品互通互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随着全球能源效率的提升和能源密度的降低,一次能源消费增长放缓,油气产量增量超过了消费增量。但由于交通工具电气化等技术创新和低碳政策的加速驱动,新能源替代不仅在技术上成为可能,而且替代成本日渐进入可承受范围之内。随着传统销售盈利模式的饱和,能源企业的关切重心正在从股东价值最大化转移到用户利益最大化,从产品销量导向转移到差异化服务导向。因此,帮助用户以节能减排、简单易用的最优方式达成生产的新成就、生活新体验将成为能源业务的战略核心。

      四是中国能源产业市场化竞争日趋活跃,在能源零售市场,消费行为演变和技术发展促进了产业融合。在全球竞争市场中,跨界竞争企业已将提供能源设备和能源服务视为增加其主业市场份额和维系客户关系的有效手段,并与传统能源企业形成前所未有的竞合关系。因此,能源零售市场的竞争程度已不再仅由监管政策定义,而是由行业边界得到突破的程度决定。即使中国在监管政策上仍属于非竞争型的能源市场,但由于其他行业的供应商正携带新产品和新服务,以互联网为渠道,在传统能源价值链外占领市场,并且为原有公用事业服务提供补充,其跨界竞争程度将很快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能源互联网投石问路

      丁民丞认为,中国政府倡导“互联网+”行动计划,但基于中国国情和产业现状,中国能源互联网从投石问路到繁荣发展,至少应包括多种能源的生产与协调系统、智能化控制调度、分布式能源发电、微网、能源交易市场等关键环节,并经过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有容乃大”。由于传统能源生产商与输配服务提供商仍然主导中国能源市场格局,新能源供应商和跨界企业正准备利用改革政策导入前的空档期,加紧竞争新业务能力建设,保留和拓展优质能源用户基数。随着改革降低能源行业进入壁垒、局域多种能源互补网络的经济性得到商业化验证,以及更广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加快部署,中国将有更多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纳入有效的能源交易并惠及终端能源用户,能源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形式开始变得多样化,能源企业希望向不同程度的“能源服务集成者”拓展和转型。

      第二阶段“平台论剑”。在“有容乃大”经济规模形成后,随着售电和配电市场的竞争性改革,需求侧管理成为坚实的业务增长支柱。由于运营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结合,在配电技术上以“削峰填谷”为内核的时间调度模式和“就地平衡与跨区平衡相结合”为内核的空间调度模式都将发展成熟,以智能计量和流量数据分析能力支撑的智能微网、虚拟电厂等技术会加速普及,平台化能源供给与能效服务模式逐步出现,各类平台同时竞争优质能源用户入口。

      第三阶段“无远弗届”。在“平台论剑”营造的能源用户体验基础上,中国的家庭和工商业“能源产销合一者”加速涌现,分布式能源在骨干网络上即插即用。同时,基于平台能源交易量呈指数上升,积累蕴含生产运营和用户消费信息的海量数据,成为能源互联网中各利益相关方的重要资产。伴随着新的改革,分布式发电和集中式发电平等竞价上网,电力交易市场化达到新水平,能源生产、加工、传输、配送、消费全产业链数据可共享用于支撑能源互联网交易平台。

      第四阶段“乾坤易位”。在“无远弗届”带来的可再生能源边际成本大幅降低的基础上,中国低碳能源结构逐渐形成,同时单位GDP能耗降至后工业发达国家水平。而不同类型的能源服务提供商以差异化竞争取胜,成功的能源企业兼具产业技术与数字技术基因,以帮助用户低能耗、少排放、完善用能体验为核心收入支柱,使能源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能源互联网愿景挑战

      丁民丞表示,中国能源互联网使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能源产销合一者”与能源主干管网以实时、对等的方式双向交流、相互补偿,在微观上创造卓越的能源用户体验和生活品质,在宏观上实现供需平衡和低碳能源结构,并极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

      但是,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在能源互联网中风云际会的新时代,中国传统的能源电力企业首先需要完成“两化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努力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以需求侧关怀和客户体验为核心,在新兴商业生态中与其他伙伴联手推动中国能源产销体系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供应和分配形式互换互济、能源数据与商业模式共享共赢的目标前进,但中国实现能源互联网愿景的挑战不容忽视。

      一是市场政策有待进一步健全。中国政府在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中,主要力量集中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尚未真正进入消除行业壁垒、促进市场化竞争阶段。同时,中国电力交易市场建设仍处于探索期,需要进一步实践、试点和逐步推广可行模式,而且政府监管和扶持的“度”难以把握。二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提升。目前,尽管中国网络用户数量持续增长,但相比其他领先经济体,中国人均享有的通信基础设施仍处在低端,应尽快制定科学统筹、高效安全和监管流程简化的公共服务与公用事业数据公开政策和数据分享体系。三是投融资渠道亟需引向创新。中国能源投融资渠道仍然有限,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有碍于企业向能源互联网创新领域拓展。但互联网+惠普金融可以借鉴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模式,通过大数据管理好对创新企业的借贷风险,从而为能源互联网的创新孵化注入资金活力。四是企业观念与能力尚未准备就绪。任何企业向能源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都面临观念、变革魄力、信息技术与运营技术融合等挑战,需要在竞争压力和能力获取两方面找到自我更新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