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八种模式”强势精准“拔穷根”

13.03.2017  17:35

      信阳是革命老区、大别山连片贫困区,更是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脱贫不脱贫,关键看老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不是慈善救济。”3月6日,信阳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市委副书记刘国栋说:“产业‘造血’永远比救济‘输血’更加重要,只有地方产业真正发展起来、困难群众充分融进产业中去,才能彻底拔掉‘穷根’,实现有尊严、可持续的脱贫致富。”

      在信阳脱贫攻坚工作中,如何把握产业扶贫的关键点?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用六个字进行了阐释:一是信心;二是精准,必须项目选精准、路径选精准;三是持续,发展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能够持续地做下去,这样才能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稳。

      2016年,信阳市围绕把贫困人口融入产业发展,创新了产业扶贫“八种模式”,强势精准“拔穷根”。

      模式一:优势产业+基地+贫困户

      淮滨县是全国弱筋小麦重要种植基地,围绕“中国弱筋小麦生产第一县”的目标,一大批主食及粮油深加工企业迅速发展,该县抓住发展弱筋小麦产业这条主线,实施“弱麦强县、食品惠民”战略,把弱筋小麦产业作为推进精准扶贫、提升脱贫“造血”功能的一剂“良方”,采取政策扶持、行政推动、龙头引领、市场引导等手段,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增产增收。

      “弱筋小麦经济”吸引了五粮液集团到该县寻求合作,依托每年12万吨弱筋小麦购销协议,该县形成了以弱筋小麦为“头”,以“面粉—面点—休闲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运输”两条产业链为“两翼”的产业发展布局,年产值达35亿元,金豫南、麦德隆、富贵粮油等龙头企业主动吸纳3000多名贫困群众务工,越来越多“种了一辈子庄稼”的贫困户正依靠弱筋小麦脱贫致富。

      模式二:特色产业+园区+贫困户

      信阳有200多万亩茶园,年产茶叶5.88万吨。围绕引导“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对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特色产业区域化发展,企业助推园区标准化建设,多种利益联结实现规模化扶贫。

      茶产业是信阳的特色产业,信阳市市长尚朝阳在茶企业调研时说:“一定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地方的特色产业优势,规划好,实施好,做精做专,做出自己的特色优势,为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助力。”

      新县周河乡有“中原油茶第一乡”之誉,村村有茶林,户户有油茶园,但是由于地处深山区,全乡贫困人口有2500多人。随着河南绿达山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县产业集聚区投资2.7亿元建成5000吨精制山茶油生产线,周河乡的油茶专业合作社开始以农民自有油茶园入股合作的方式走向脱贫路。政府为每位贫困人口提供的4000元扶贫增收资金提供保底分红,公司茶籽收购价每斤高于市场价1元,油茶园已然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幸福源。模式三: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

      当下,信阳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54家市级317家,它们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渐发展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乔新江说:“产业必须得有规模,有了规模,你才好解决资金问题,比如说,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产业链,现在信阳建了5000多个专业合作社,还有2500多个家庭农场,这些平台逐步解决了一家一户规模小、融不到资金、找不到销路或者销售成本高等问题。”

      潢川县九龙春天食品有限公司拥有全省最大的食用菌食品精深加工科技园,产品“九菇香”是鄂豫皖三省深受百姓喜爱的知名品牌。该公司依托6个合作社在县万营村建立香菇基地,吸纳全村103户和相邻的林营村65户贫困户入社。每户凭借7万元的政府担保贷款股金,在合作社务工取酬的同时,每年享受7000元分红,开始脱贫致富。

      模式四:美丽乡村建设+合作社+贫困户

      九年间,信阳建设了市、县两级32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25个贫困村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乡村旅游重点村。由农业专业合作社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对照贫困户实际问题,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也成为一条典型的扶贫路。

      新县的西河村,原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偏僻小山村,自从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村民成立合作社,发展产业,集约使用土地,配合政府搞环境整治,基础建设修缮。改善后,全村建档立卡118户,贫困人口410人,到2016年,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在合作社引导、管理、带动下,实行岗位就业,股份分红,引导贫困户创业,同时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改变种养产业,通过乡村旅游服务建起了农家乐、乡村旅馆等40多家,把特色农产品卖给来村子游玩的客人,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截至目前,已脱贫101户,362人。该村合作社理事长张思恩告诉记者,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西河村剩下的17户48人一定会在2017年全部脱贫。模式五:电商+培训+贫困户

      信阳市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多措并举为贫困人口开展电商培训,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带动全市1万多贫困户脱贫。

      2016年3月5日,光山县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电商培训和实训基地,专门针对贫困人口、残疾人的培训10期700余人次。目前,已有47个贫困村、700多个贫困户、2400多名贫困人口从事农副产品线上开发和销售,40个贫困村成长为淘宝村,注册网店已达5000余家,吸纳73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贫困户姚显明在培训班里学得精,学成后在实践中用得活,2016年10月份被郑州师范大学聘请为电商培训讲师,每月4000多元的工资,加上他的淘宝网店收入,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模式六:公益产业+公益岗位+贫困户

      诸如水利设施管护和公益林管护等公益产业的发展,向社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该市把这些公益产业与精准扶贫无缝对接,实现“双赢”。

      2017年元旦,商城县吴河乡开觉寺村贫困户余功国领到了他在火石沟水库当管护员的两个月工资。他每天在寒风中巡查水库,心里却暖意融融,他很满意自己能在家门口找到这份管护工作,不耽误农活,每年能增收3600元。同余功国一样,从2016年11月1日开始,商城县有145名贫困户当上了小型水库管护员。

      模式七:易地搬迁+产业培育+贫困户

      困难群众要从“穷山恶水”中迁出,更要在新居住地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搬”掉穷根。

      新县千金乡喻冲村易地搬迁后,选出全村最贫困的17户,利用贫困户申请的政府贴息贷款和政府部门整合资金40余万元,建成50千瓦光伏发电站,电站收入扣除还贷和正常维护费用,剩余部分平均分配给贫困户,户年均收益2000元以上,可保障贫困户连续受益20年以上。

      模式八:垦荒用闲+平台支持+贫困户“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这是2016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到光山县文殊乡调研时,看到了当地两岗一冲的地形地貌时,鼓励村民利用荒地和水塘脱贫致富说的话。这句话对信阳的脱贫攻坚工作触动很大,为各县区如何因地制宜实施产业精准扶贫点出了一个崭新的思考角度和行动方向。

      信阳贫困县山多、水多、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撂荒的也多,闲置资源的科学开发成为富村富民的巨大潜力。

      光山县南向店乡,大力鼓励农民开发荒山、荒坡、荒滩、荒塘“四荒”,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责任山兴建小茶园、小竹园、小板栗园、小果园、小菜园、小中药园“六园”,今年全乡新发展“六小园”4000多亩,树下套种药材3000多亩,新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3个,265户817名贫困群众与合作社签订了种植协议,户年均增收1.6万元,“人均一亩药”已成为贫困农户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

      焦裕禄曾说过:“人勤地不懒,处处是金山。”如今,焦裕禄的这句名言被信阳产业扶贫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所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