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许昌市粮食生产对策研究

20.06.2016  14:05

粮食稳,天下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十二五”时期,许昌市以中央“1号文件”为引领,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生产连年创佳绩,连上新台阶。为全面总结“十二五”许昌市粮食生产成就,客观展望“十三五”粮食生产走势,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形成此报告。

一、“十二五”时期粮食生产主要成就

  “十二五”的五年,是许昌市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的五年,也是全市粮食生产持续增产的五年。五年来,全市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总产”的思路,努力克服高发频发的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等影响,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实现了粮食生产发展、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的可喜成绩。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2011年—2015年,许昌市粮食总产量分别为277.2万吨、283.1万吨、283.6万吨、280.2万吨和291.5万吨。除2014年因秋季严重干旱,导致全年粮食较上年略有减产外,其余四年连年增产,而且5年均稳定在280万吨左右。“十二五”期间许昌市粮食总产累计达到1415.6万吨,成为建国以来的最高值。2015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291.5万吨,比2010年增加16.5万吨,增长6.0%,年均增长1.2%,是建国以来粮食生产最稳定、增速最快的时期。“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总产变化如下图所示:

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总产变化情况(单位:吨)

(二)粮食单产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全市注重推广新的科学技术与应用,不断运用良种良法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实现了粮食平均亩产的新突破,为粮食总产持续稳定提高点定了扎实基础。2015年全市粮食亩产达到438.5公斤,比2010年平均增产11.6公斤,增长2.7%,年均增长0.5%。其中:受严重旱情等自然灾害影响,2013年、2014年全市粮食亩产分别为432.4公斤和423.1公斤,与上年比虽有所减产,但仍保持在较高生产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亩产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亩产变化情况(单位:公斤/亩)

(三)粮食面积稳定结构得以优化。 十二五”期间,许昌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基本农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努力实现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确保了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总体相对稳定。201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64.79万亩,比2010年增加20.57万亩,增长3.2%,年均递减0.6%。“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变化情况(单位:万亩)

同时,全市因势利导调整和优化粮食作物内部结构,积极引导农户调减比较效益相对较低的粮食品种种植面积,增加比较效益相对更高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在全市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播种面积占比由2010年的49.9%调整到2015年的49.2%,下调0.7个百分点;玉米播种面积占比由2010年的37.0%调整到2015年的40.8%,上升3.8个百分点;薯类播种面积占比由2010年的9.4%调整到2015年的6.4%,下降3.0个百分点;而豆类、谷子、高粱以及其他小杂粮作物面积逐年下滑,农户只有少许零星种植。

(四)对全省粮食生产的贡献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省切实把粮食增产计划放在首位,重点抓住全国粮食核心区建设,不断加大对产粮大县和粮食生产重点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促使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其间,许昌市依托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要求,按照现有生产条件和粮食增产潜力,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累计建成238万亩高标准粮田,依托高标准粮田积极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建设部级小麦、玉米万亩示范方36个,全市粮食总产连续5年超275万吨,连续12年丰产丰收,亩产位居全省前列,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得以推进。 一是 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201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91.3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10.2%,年均增长2.0%,是历史上农业机械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2015年,全市农作物机播面积达到720.23万亩,比2010年增长24.1%,年均增长4.4%,机播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79.8%,比2010年提高15.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9个百分点;机收面积达到596.04万亩,比2010年增长36.5%,年均增长6.4%,机收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66.0%,比20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2个百分点。 二是 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高。“十二五”以来,全市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强化服务,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38家,各类专业大户3832家,家庭农场868家,农民合作社达到2257家。2015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8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7.7%;百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1832个,5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263个。 三是 农业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物联网技术、数字化远程监控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逐步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效明显,种业创新、品种改良、科技提升等促进了粮食作物单产的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因粮食亩产提高增产7.71万吨,对全市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46.7%。

二、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仍显滞后,农业资源环境制约、农业生产结构失衡、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稳粮保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粮食生产增产难度越来越大。 十二五”的五个年份,全市粮食总产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但同时也应看到新形势下制约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日益增多,粮食持续增产面临的压力更多、难度更大。尤其是依托现有农业资源,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前提下,粮食生产受自然环境的约束不断增强,保持粮食生产与生态平衡的难度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素质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等不利因素频现,粮食生持续提高的能力面临较大挑战,如何实现提升亩产、增加总产面临严峻考验。

(二)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发展。 粮食作物的生长是直接利用光照、土壤、气候、水等自然条件进行生产的,自然条件是影响其生产能力提高的客观因素。近年来,全市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然相对不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尤其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多发、重发趋势,农业尤其粮食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发生根本性改变。目前,全市中低产田面积仍占耕地面积的62.8%;已建成高标准粮田221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45.3%;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75.6%。部分地方水利设施老化问题严重,田间排灌沟渠、道路等不甚完备,这与粮食主产核心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基础设施建设仍待加强。

(三)比较效益低影响种粮积极性。 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弱势运行,导致粮食比较效益持续走低。 一方面 价格波动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偏大。粮食价格直接关系到粮食种植户的切身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之间存在着市场本身不能解决的冲突束缚,农民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2015年以来,玉米、小麦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玉米价格下跌明显,农户价格平均下跌20%以上,出现“谷贱伤农”现象,势必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另一方面 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仍然偏低。受自然禀赋影响,农户基数大,户均耕种面积偏低,分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在提高竞争力方面遇到较大困难,粮食产量虽然逐年增长,但生产成本也不断提高,成本“地板”上升与价格“天花板”下压给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双重挤压,粮食比较效益低下,影响到农民种粮积极性。

(四)劳动力素质与农业需求不适应。 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种粮一年收入不如打工一月工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80、90后青年的人生发展方向大都是经商或出去打工,宁可要饭,不愿种田,已经没有了父辈们下地种粮种菜的传统观念,农业基本依靠40岁以上中老年,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农村现有劳动力素质已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困扰粮食生产的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今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五)农业生产粗放经营方式需转变。 十二五”以来,虽然全市粮食生产连年取得优异成绩,但为确保产量持续增加的粮食作物种植模式消耗了大量的农业资源,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和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且效率低下,造成了资源浪费,为水和土壤埋下了污染隐患,同时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带来不利影响,这与生态农业、现代农业、高效农业不相适应。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条件恶化,农村面临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日益突出,资源消耗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显著,粮食发展方式急需转变。

三、“十三五”期间粮食生产形势展望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全市农业及粮食发展具备的有利条件:一是政策环境优良。各级党委政府一直持续关注农村、支持农业、关心农民。今年以来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电子商务、农业保险、市场体系、信贷担保、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出台了许多含金量高的的政策措施,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发展基础坚实。农业基础支撑能力提升,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全面推进,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快建设;畜牧业比重突破50%;农业十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百万亩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百万亩名优花木和中药材基地建成,统筹城乡发展呈现新面貌,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三是市场空间广阔。随着全市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城乡统筹快速推进,社会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等的需求总量不断增加,对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等的需求层次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和前景更加广阔;在一方面也应客观看待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二是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程度不够高;三是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许昌市将坚持千方百计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围绕保粮田面积、保粮食产量、保粮农利益,继续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田间工程等项目资金,以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为标杆,加快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通过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基本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努力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为打造全省粮食核心区建设示范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内部种植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在无重大自然灾害影响的情况下,年均粮食总产量继续稳定在270万吨以上;“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粮食品种占比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四、“十三五”期间粮食生产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许昌市粮食生产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十三五”时期如何继续保持这种趋势,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格局,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上下功夫。

(一)保护耕地资源,稳定粮食面积。 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土地,粮食生产就无从谈起,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尤其是占用优质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加强耕地的开发、整理和复垦工作,增加耕地面积,同时提高粮食作物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从而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继而保证粮食总产量的稳定。

( 二)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农业条件。 尤其要大力加快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增强抗旱排涝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从而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各级政府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广保护性耕作工程,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确保粮食生产的丰产、高产、稳产。

(三)稳定粮食价格,保证种粮收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要完善各项政策,保持粮食收购价格的长期稳定,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适当拉开品质差价,促进优质粮食生产。建立对粮食补贴的长效机制,并随着国力的增强进一步加大补贴金额,以此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四)加强科技推广,加大农业投入。 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要想提高粮食产量,需要大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及其配套适用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加强基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更好的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避免耕地隐性损失,为粮食生产发展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