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修武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06.06.2016  20:38

十二五”时期,修武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农村和农业方针政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抓好农业生产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完善,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加快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进程,实现了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改革扎实推进的发展态势。201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4.05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8.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135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2%。

一、农村经济总体看好

(一) 粮食生产再创新高

十二五”时期,全县坚持“由传统农业小县打造成为粮食高产强县”这一目标,以土地流转为载体,整合土地资源,推进农村土地逐渐向优势区域集聚。不断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创新农技推广,强力实施高产创建示范工程。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旱涝保收田1.5万亩。万亩示范片和百亩超高产攻关点小麦单产有新突破,小麦高产创建再创“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98公斤、整乡推进平均亩产678.5公斤”两项全国纪录,王屯乡东黄村15亩玉米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1220公斤,再创我省玉米单产新纪录,继续保持了粮食单产全国领先水平。全县粮食产量实现“十三”连增的好成绩。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21.5万吨,创历史新高,比2010年增加2.63万吨,年均增长2.6%。

(二)农业特色产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时期,修武县依托“云台山旅游”优势,始终把农民创业园作为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农业园区建设。全县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项目,促进特色产业生产实现地域上集聚、品种上集中、技术上集成,催生了一批优势特色明显的基地。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成,无为供港蔬菜基地的发展,草莓桃梨等采摘园的兴起,促进了专业化生产,提高了规模化生产水平,特色产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修武县的设施农业以日光温室和中小拱棚为主,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种植品种不断增多。2015年,全县设施农业达819个,占地面积达2816亩。从全县设施农业的种植品种来看,主要以黄瓜、芹菜、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类大棚种植为主。按照产量所占总体的比重来看,黄瓜占58.25%,芹菜占23.85%,西红柿占13.05%,辣椒占3.37%,菠菜占1.48%。除蔬菜种植外,近年来,平菇、香菇等食用菌类产品;草莓、葡萄、油桃等水果产品;芦荟、花卉等特色种植都达到长足发展。

1.水果生产发展形势良好。“十二五”时期,全县水果生产发展势头良好。梨园、桃园、核桃园、草莓园等发展较快。2015年全县水果总面积达9144亩;总产量达7333吨。

2.蔬菜、食用菌稳步发展。2015年全县蔬菜产量(含食用菌)达到6.83万吨,其中,食用菌产量达1148吨。

(三)畜牧业生产发展放缓。

十二五”时期,全县养殖业受“瘦肉精”、H7N9禽流感的影响,居民对猪肉、禽类及制品的消费出现大幅度的减少,猪肉、禽类产品的销量和价格出现大的波动,养殖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全县畜牧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5年全县肉类总产量23.98万吨,较2010年下降11.2%。其中,猪肉产量1.61万吨,下降1%。畜禽规模户养殖比重进一步收窄,2015年猪、牛、羊、家禽规模养殖户达1078户,较2011年减少175户,下降14%。

(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十二五”时期,全县农民增收步伐加快。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35元,较2010年增长86.1%,年均增长13.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增速超过城镇居民3个百分点。从2011年开始,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11逐步缩小到2015年的1.84。

(五)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构建加快

十二五”时期,修武县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台促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县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有力,新型经营主体得到长足发展。2015年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已达438家,家庭农场数量已达56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2家。

(六)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

随着全县二产、三产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的建成,企业用工逐年增加,农村劳动力逐年转移。2015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190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由2010年的80268人减少到2015年的45395人,下降43.4%。

二、农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修武县农业发展改革及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不仅有效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和重要启示。

(一)抓好粮食生产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及安全保障,加快推进高标准粮田、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示范、“一喷三防”、“良种补贴”等项目建设,确保了全县粮食安全供给、丰年有余,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二)加大财政奖补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动力。“十二五”期间的五年,是农业结构调整奖补力度最大、方式最多、范围最广、效果最好的五年。认真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惠农政策,按照每亩118.67元的标准,县财政每年发放补贴资金2815.2万元,受益农户4.89万户。

(三)强化科技支撑为农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强化院地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实施科技创新,引进新品种40余个。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举办各类培训班280余期,受训农民达4.3万人次。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等项目,实现了农业增效和生态持续的双赢。

(四)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通过积极推进土地确权颁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等改革,加快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2015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2.02万亩,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常态带来新机遇,也带来新风险和新挑战。对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来说是如此,对现代农业发展来说也是一样。许多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在未来一个时期内还将长期存在,这是现代农业建设必须面对的新常态。

(一)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多。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市场、疫病等多重风险,农业亩产效益低,特别是2015年玉米市场价格低至1.6元/公斤以下,影响种植户种粮积极性。养殖户更是叫苦不喋,口蹄疫、禽流感等的发生、肉产品市场价格的徘徊起伏,养殖产业全线陷入深度亏损境地。但农民养殖、种植的风险和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让农民积极性下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普遍缺乏多样化的谋生技能,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替代性比较强的普通岗位上,岗位流动性较大、竞争激烈,稳定性相对也较低。转移就业主要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劳动强度大的职业,加之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之间的竞争激烈,进一步制约了农民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的能力。

(三)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尽管全县现代农业得到一定发展,但千家万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模式仍未改变,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仍然以农户分散、盲目种植养殖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生产具有一定盲目性。农户参加合作社比例、土地流转比例等指标值不高。

(四)农民持续增收面临瓶颈。农民传统的增收动力正在减弱。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红利正在削弱,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将会出现递减。二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偏低,2015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2.02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51.3%,但土地流转后的利用率和效益比不高。三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进程缓慢,农民财产性收入短期难以有较大提高。四是目前政府对农民直接补贴比重小,短期内农民转移性收入也不会有较大提高。

(五)经营农产品现代流通的主体缺少。当前农超对接、农产品网上平台、农村电商平台、互联网+发展迅速,也为农产品现代化流通注入新的活力。但热火朝天的电商下乡过于聚焦和依赖电商企业,电子商务“进村”“出村”仍受多重主客观环境的制约,需跨过电信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物流渠道不畅及农村电商人才支撑不足等层层障碍。全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还不完全接受和掌握市场信息,农产品互联互通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还不完善,全县优势农产品网上交易经营水平相对较弱,而经营农产品现代流通的主体比较欠缺。

四、对经济新常态下修武农业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我国农产品出现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的“三高”怪现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各乡村一定要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契合消费需求,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切实抓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等重点任务。

(二)积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要积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全力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农业优势产业集群,构建优势产业链。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将现代农业“互联网+”融入新型主体的生产经营全过程,推广成熟和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引导新型主体与电商对接,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营销能力。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

(三)深度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调整区域养殖布局,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要根据修武旅游发展与特色养殖的结合,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增加特种动物饲养,形成旅游观光与特种动物饲养的有机结合。

(四)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方式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机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实行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并进一步将从事于不同环节的职业农民分类归档,使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与农民对知识的渴望相契合,进行精准培育,来提升农民的职业素质。   

(五)夯实农民主体地位。要重视农业、善待农民,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是调动农民积极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之下,通过创新产业链与农户利益的联结模式,使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和功能拓展所带来的收益和红利;通过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户对等协商能力;通过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或联盟,打造农户、企业、科研专家等多位一体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打造农业保险、担保等风险防范机制,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