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即将开启 河南如何开拓发展新境界
编者按:“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在“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即将开启之际,有必要认真总结“十二五”的经验,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分析研判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砥砺奋进,不断开拓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新境界。
倍加珍惜河南“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宝贵经验
“十二五”期间,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认真总结“十二五”的宝贵经验,对保持河南好的发展态势,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承天接地:注重谋划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全面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进一步拓展了我省发展空间,特别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打开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突破口。谋划“一区三圈八轴带”空间格局,抢占了区域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加快推进“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六大基础”建设,形成了贯彻“四个全面”的完整布局。制定《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下称《战略纲要》),推进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三个大省”建设,确定了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总坐标、路线图和战略重点。
审时度势:科学有效应对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找准国家宏观政策与河南发展实际的结合点,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调中求进、改中激活、转中促好、变中取胜,扩大增长点、转化拖累点、抓好关键点、稳控风险点、抢占制高点。围绕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先导产业发展,制定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突出龙头带动、市场带动、配套带动,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按照“五规合一”、“四集一转”要求,推动生产力由分散向集聚布局。发挥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街)、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载体作用,确保全省经济发展稳中求进,保持持续向好态势。
锐意创新:持续调结构补短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着力解决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瓶颈。强化“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指导意见,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和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靠二产拉动转向二、三产业共同拉动,高成长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培育形成“金融豫军”,地方金融发展呈现蓬勃生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中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
行稳致远:注重打基础强支撑,大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加强交通、信息化、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局部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郑州航空港以“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为发展主线,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初步形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初具规模。“米”字形高铁规划加快实施,郑州机场二期工程顺利竣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构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格局。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为服务产业转移、结构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中原城市群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利于培育河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竞争新优势。
举纲带目:坚持扩开放促改革,持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郑州、洛阳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郑欧班列运行水平和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建设全国领先。坚持开放招商“一举求多效”,一大批基地型、龙头型、中心性项目落户河南。“走出去”迈出新步伐,双汇国际成功收购美国猪肉制品企业史密斯菲尔德,河南航投参股卢森堡货航公司。坚持用改革办法解决难题,减少省级行政审批项目和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发布省直部门权力清单。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
民生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重大项目建设、城市改造、征地拆迁、土地整治、移民搬迁、矿产开发等工作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及长远生计。持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医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优抚对象和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归结起来,就是努力做到了贯彻中央精神与联系河南实际相结合,推动经济增长与实现全面发展相兼顾,着眼当前发展与谋划未来愿景相衔接,保运行保平安与打基础增后劲相贯通。
清醒认识未来五年区域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对区域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不再是依靠要素低成本优势、依赖规模扩张外延发展的机遇,而是通过提升教育和人力资本素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不再是单纯依靠扩大出口、吸引外资加快发展的机遇,而是扩大内需、实现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机遇;不再是依靠简单加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发展的机遇,而是发挥大国影响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规则制定的机遇。这些深刻变化,对区域科学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转变发展思路,摈弃过分依赖投资拉动、习惯于铺摊子上规模的传统思维定式,从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到消费和投资协调拉动的转换,推动经济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升级发展;要从供给侧发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更新供给结构,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刺激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协同推进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通过结构优化升级释放经济活力和动力。
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区域发展的基本指向。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阶段性特征,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对区域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地方政府应清醒认识和正确解读这些变化。经济增长整体减速是大势所趋,但要保证全国中高速,一些地方就需要实现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对中西部后发区域来说,中高速的硬约束可能蕴含着弯道超车的新机遇。结构调整也有两面性,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传统产业完全可能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涅槃重生;结构偏重、发展滞后的区域,可能利用在新技术新业态方面与全国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机遇,在做优增量、推动向质量效率型转变方面后来居上,由跟随者变成领跑者。
五大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为地方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基本遵循。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五大新理念引领的新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意味着我国新的发展周期的开始。要认识到,开拓地方发展新境界是一场新的大考,是否按照五大理念谋划本地的未来发展,是政治态度、政治品格问题,能否按照五大理念推动地方科学发展,考量的是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要认识到,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而五大理念着眼的正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瞄准的正是由快到好的“转型机遇”、由大到强的“升级机遇”,要抓住机遇,借力借势,善做善成。要认识到,五大理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必须全面系统贯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为地方发挥区域优势提供了新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区域战略。“十三五”期间国家将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使城市群成为集聚人口和产业的主要平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意味着未来我国区域发展将更加注重统筹协调,通过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为经济中高速增长培育广阔的区域空间。同时,实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的过程,也是区域格局重新洗牌和重塑区域关系的过程。依据自身优势寻求新的区域定位和区域政策,培育区域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是地方政府的明智选择。
国家宏观调控方式和指向的新变化为地方借势借力提供了新机遇。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新指向,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解决低水平?低端供给过剩和高水平?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要推动企业从过去重点追求数量扩张?满足人民群众“有没有”的需求转到着重强调质量效益?满足“好不好”的需求方面,要加快营造安全?便利?诚信的良好消费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政策环境。
以创新精神开拓河南发展新境界
未来五年,河南要实现经济增长在提高质量和效益前提下速度更高,动力转换顺畅有效,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开放带动作用更为突出,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原腹地优势更加彰显,对国家战略的支撑更为有力,总体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确立河南未来五年“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指导思想。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河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要实现《战略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力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当确立“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指导思想。就是说,要正视现实,不甘落后,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奋起直追,超常发展,“不拖后腿”。为此,经济增速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的增速是底线,“能高则高,能快则快”是方向。为此,要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确保服务业超常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要加强政策系统集成,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与服务链协同发展支持体系。要深入推进“双创”,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平台,打造增长新引擎。要依托郑州、洛阳、许昌、济源等在智能制造方面的良好基础,培育打造中原智能谷,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河南发展动力转换。
以新的理念引领河南未来五年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切实把调整比例、补齐短板、优化结构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坚持深度融合、良性互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河南。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把弥补服务业比重低和城镇化水平低两大短板作为主攻方向。与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总体上存在两大短板。一是服务业比重太低。2014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9.2∶42.6∶48.2,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为11.9∶51.2∶36.9,河南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国11.3个百分点。二是城镇化水平太低。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8%,河南省城镇化率为45.2%,低于全国9.6个百分点。补齐这两大短板,是河南“十三五”的战略重点。要贯彻中央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让新消费新供给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力,推进制度创新、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有效供给、优化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消费投资互动、供给需求对接的良好环境。要优化政府投资结构,聚焦提供适应新消费新供给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撬动和催化作用。要尽快消除不利于医疗、教育、金融、养老、旅游、物流等领域优质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努力实现《战略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城镇化率接近60%的目标。要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统筹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的现代城乡体系。
应时合势培育厚植和充分发挥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原腹地新优势。放眼未来,河南从全局上可能出现几个非同一般的新优势:一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优势,它使河南可能在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方面由跟随者成为领跑者,通过乘数效应促进新产业在中原地区的集聚和加速发展。二是“米”字形高铁网络的优势。“米”字形高铁有助于资源、资本在中原的聚集以及城市经济带、城镇密集带、城市组团的快速形成,产生蛙跳效应,使中原成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三是“一区三圈八轴带”的优势,这一新的空间布局能产生极化效应,带来巨大内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四是新的三大国家战略带来的优势,随着新的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原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将明显提升,腹地效应更加凸显,有利于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进程。因此,采取各种有力举措,培育厚植和充分发挥中原腹地新优势,不仅关乎未来五年河南发展的动力活力,还会对中原崛起的愿景产生深远的影响。要制定专项规划,推动河南航空驱动型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高铁沿线城市经济带建设以及城镇密集带和城市组团发展。以更大力度推进“一区三圈八轴带”发展格局的形成,特别要倾力建设郑州国际商都,提升郑州都市区的辐射力。实施全面融入新的三大国家战略的“一体两翼”行动计划。“一体”,就是以鼓励沿陇海线和临近陇海线的十二三个省辖市融入“一带一路”为主体,“两翼”,就是鼓励濮阳、安阳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鼓励信阳、南阳等融入长江中游经济带。省里要认真研究和谋划,各地市也应抓住机遇,找到自己的位置,务必有所作为。(喻新安 孙德中 作者单位:省政协学习与文史委、河南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