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中国贫困地区农民驶入脱贫“高速路”
在吉林省通榆县,农民霍亮开了一家名为“最草原养生坊”的网店,每月给家庭带来1000元左右的额外收入。“主要代理小米杂粮,最近置办了智能手机,网店经营起来更方便。”霍亮说。
通榆地处中国东北省份吉林西部,像霍亮这样的低收入者还有不少。该县盛产绿豆、葵花等农产品,是当地农民赖以为生的主要农作物。放在以前,这些品质优秀但知名度却不高的杂粮少有人问津。
如何打破酒香巷深、销路不畅的“魔咒”?在政府引导下,当地许多贫困农民像霍亮一样开起了网店,杂粮产品实现了“量价齐升”。
“以前白高粱米三块多一斤,现在打上包装,注册品牌,网上一斤能卖五六块。”两个月销售1万多斤的“奇迹”让当地农民杨晓峰也认准了电商这个“聚宝盆”带着周边的乡亲一起干。如今,通榆县葵花、杂粮杂豆、小米等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已占总销量三成以上,农户户均增收千元并不鲜见。
据《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4)》预测,2016年农村网购消费市场将由三年前的1800亿元迅速扩大为4600亿元。正是看重这片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中国电商巨头们纷纷加速向农村扩张,其中,阿里去年启动“千县万村”计划,打算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
农村电商的红火还吸引了大批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徐海邦是四川省青川县人。2012年,在外务工多年的他回到家乡创业,开办了一家淘宝店,专营青川土特产。
打开“寻味青川”淘宝店的页面,你很难想象曾经“土里土气”的农产品也能卖得这么“洋气上档次”。每款产品除了有精美的照片展示,还配有“文艺小清新”的销售文案。如此吸睛的销售页面正是出自店主徐海邦之手。
网店里销售的农产品皆由徐海邦亲自到农户家里挑选。“只要你的东西好,在网上就能卖个好价钱。”他说,农特产品“遇上”电商,解决了销路之忧,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尝到了甜头,也更愿意提高自家农产品的品质。今年“双十一”,他的网店一天的销售额就达1万元。
在青川这个川北僻县,像“寻味青川”这样的个体网店目前已接近70家,电子商务企业25家。2015年“双十一”,仅一天,当地网售特色农产品就达到了320万元。
近年来,中国多个省份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各自的电商精准扶贫政策,“上网触电”已成为农民拓宽致富渠道的“利器”。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近日举行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中国将努力实现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目标,这也是中国自2014年以来第三次制定年度千万减贫计划。
今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中国政府今年还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农村电商发展。
“电子商务让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信息更对称,通过农产品网上销售,创新农业生产方式,订单农业、定制农业、众筹农业、预售农业将是未来引领中国农业生产的主流化趋势。”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联盟农村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秘书长王盛分析说。
他认为,农村电商的发展不但增加了贫困户收入,还带动了乡村创业创新热,改善了中国农村“空心化”现象。
中国政府今年提出,力争到2020年实现约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通宽带、3000多万农村家庭宽带升级,使宽带覆盖98%的行政村,并逐步实现无线宽带覆盖,预计总投入超过1400亿元。
在当下中国,一些偏远山区发展农产品电商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产品标准化受限、物流成本较高等难点,但随着农村电子商务成为一项国家战略,中国农村电商发展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