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搅局中国影视业 博纳于冬:BAT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看互联网“脸色”拍电影
在昨天举办的上海电影节行业讨论会上,有数位影视大佬透露出这样的信号:中国电影市场不差钱,而要把握下一个十年,必须重视互联网给整个行业带来的变革。
博纳影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冬甚至放言:“未来中国电影公司的发展,必须满足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的需求,BAT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这一提法立马吓到了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刘春宁。刘春宁低调地解释说:“ 阿里巴巴只想做影视平台,而不会去制作内容。”
毋庸置疑的是,不能轻视互联网对影视行业的影响。其中,影视公司重视互联网产业的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大数据对用户习惯的把握以及互联网用户的增长趋势。
于冬认为,BAT确定了平台的受众,如果可以把电影和网络的受众打通,BAT就是未来需求导入的最终归属。他甚至大胆地预测:“今后中国的八大电影公司可能最后变成三强,就是以BAT为核心的三大电影集团。”
而刘春宁则认为:“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与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的智能手机、电脑、平板再加上家庭电视机屏幕,共同组成了电影产业以及数字娱乐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电影产业将会发生非常大的变革。总之,电影产业利用互联网可以明确受众需要,然后根据需求去创造内容。”从统计数据来看,互联网用户增速惊人。在中国,互联网比电影院线增量更大,而且中国观众正在形成利用互联网消费电影的习惯。
除了内容生产,互联网产业也渗透到了电影融资、营销等相关产业链。阿里巴巴推出娱乐宝,不仅发挥为电影融资的作用,而且还凝聚了电影的粉丝,成为受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电影在线销售也增长迅猛。据统计,去年格瓦拉售票系统在江浙沪销售额接近10亿票房,已经超过了许多院线。于冬预计:“去年,中国20%的电影票是通过在线销售的,今年可能会达到40%。”
除了互联网的冲击,受众的观影的思维变化也冲击着传统的电影行业,让业内人士感到困惑。今年春节档《爸爸去哪儿》让不少电影人不知道未来应该去哪儿。这部小制作电影投资只有300万元,拍摄4天半,结果收获票房7亿元。这使得一些电影公司开始考虑要不要再去请大牌明星拍电影。
与此同时,电影市场的消费主体已经转向80后、90后,他们有新的语境和表达方式。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说:“这些变化都在瓦解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证券时报记者 杨丽花)
责任编辑: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