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宝宝”收益为何“跌跌不休”

04.07.2014  12:34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宝宝”们,曾被视为基金市场的“鲶鱼”,它们在一年时间里,就改变了基金行业的生态。然而在刚过一周岁生日之际,余额宝的表现却不甚理想,7日年化收益率已经低于上线之日的收益率。而实际上,其他“”类产品的状况也大相径庭。有专家认为,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今年市场资金面不像去年那样紧张,使基金公司不得不更为谨慎地考虑风控和投资标的。
  6月30日当天,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仅为4.235%,甚至低于去年正式上线日4.338%的收益率。作为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的代表,刚刚度过周岁生日的余额宝就表现得如此疲软,是否预示着互联网“宝宝”们已顶到发展的天花板?
  收益下跌非独有
  来自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底,货币基金规模达到1.92万亿元,相比整个公募基金3.92万亿元的规模,货币基金占比高达48.93%,而去年底这一比例仅为24.9%。
  大量资金涌入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商城等互联网巨头售卖的种种基金产品。在2013年底,货币基金整体规模仅为7475.9亿元,而今年前5月共增长了1.2万亿元左右,增幅157%。不过购买者很快发现,曾经5%至6%的收益率只是“看上去很美”。以余额宝为例,其在春节过后收益率从6.763%的峰值一路下滑,并于6月23日跌破4.5%。而对接百度百赚利滚利的嘉实活期宝也从年初的高点7.196%一路下跌至6月30日的5.016%。
  但其实“跌跌不休”的并非仅是互联网“宝宝”。今年年初先后上线的银行系“宝宝”们,同样画出了一条条向下的收益率曲线。如民生银行销售超过139亿元的“如意宝”业务,其7日年化收益率从年初的7.534%跌至6月30日的4.929%。
  货币基金为何一路走低?大同证券分析师张诚表示,这主要是由于今年市场资金面不像去年那样紧张。而在余额宝方面,则要面对规模的压力,截至6月30日,余额宝规模达5741.60亿元,为国内最大、全球第四大货币基金。使基金公司不得不更为谨慎地考虑风控和投资标的。而从余额宝规模数据看,余额宝二季末规模达到2013年末的3倍多,和一季末相比,也实现了6%的增长,用户数也在二季度突破1亿关口。
  发展保障靠技术
  与外界关注收益率相比,业内对互联网“宝宝”们“钱途”的担忧则体现在监管的收紧上。
  监管收紧的表现之一是未来同业协议存款有可能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曾两次撰文表示,余额宝等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银行存款应受存款准备金管理。他表示:“如果要缴存准备金,即使没有利率上限,银行出于成本考虑,也难以对基金协议存款支付如此高的利率。
  另一即将消失的红利则是“协议存款提前支取不罚息”的优惠条款,所谓“提前支取不罚息”,是指货币基金为了应对赎回提前支取尚没有到期的协议存款时,依然可以享受到约定的利率水平。多位业内人士表明,该优惠已被监管层叫停。数据显示,其中近一半的互联网宝宝协议存款占货币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超过90%。华泰证券相关报告称,互联网货币基金的高利率,其提前支取不罚息的优惠是一个基本条件,它保证了货币基金的流动性。
  不过,余额宝方面的想法有所不同。运作余额宝基金项目的天弘基金经理王登峰表示,余额宝的实际操作中,从未发生过提前支取。
  按照阿里巴巴小微金融研究院院长陈达伟的说法,余额宝对流动性的保障,来自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他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我们的基金经理在盘中可以知道实时的申购赎回情况,分析师则可以根据交易数据对第二天的赎回量进行预估,从余额宝的运行情况来看,偏离度基本可以控制在5%以内。技术的进步是余额宝获得稳定投资收益的主要因素。”(经济日报记者 陈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