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商业预期提升 能源产业跨界融合将成新常态

02.12.2015  14:12

      我国“一带一路”的重大决策和“互联网+”的战略布局,使得传统产业换代升级,将能源、交通、金融、通信、贸易、电子商务等领域紧紧联系在一起,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必将替代产业旧有的发展模式。日前,在《能源》杂志社主办的“2015届能源年会暨第七届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指出,当今互联网时代,能源产业的跨界融合成为必然之势,也必将成为新的常态。对企业来说,关键要形成跨界融合的思想共识来奠定创新发展的基础,切实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有所为有所不为。

      能源产销体系失衡威胁尚未摆脱

      王瑞祥指出,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面临着诸多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其中,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不是一国一策和单纯的技术手段可以解决的。

      埃森哲战略咨询公司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副主席丁民丞认为,当前,全球能源需求已伴随经济新常态而进入微增长时代。其中,中国是这一趋势的主要代表,不仅电力供需继续宽松,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远低于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速,而且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幅有望超出16%的预期目标。但是,目前中国能源产业面临着挑战与机遇的“冰火两重天”。一方面,中国能源需求增速放缓,电力产能局部过剩,油气不再是稀缺资源,跨界竞争纷纷来袭。另一方面,中国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用户需求蜕变,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市场逐步开放,产业融合加速。而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尚未摆脱能源产销体系失衡的威胁。其中,当能源价格攀升、市场供应紧张时,作为“社会效益”的能源安全议题会压倒能源产业的绩效目标。当能源价格低迷、市场需求不振时,能源企业会因产能过剩、绩效下行压力而放缓投资。上述两种常见情境均会影响中国向新能源架构转型,不利于提升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

      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作用,随着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而强化,并且这一趋势不可逆转。目前,在城镇化与工业化推进中,中国电能替代的比例已经超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平均水平。但同时,在发电侧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实现绿色经济转型目标,而减排承诺使中国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替代的主要驱动者之一。

      实际上,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出现能源需求放缓的现象,涉及产能扩张的大型能源资产开始搁浅,能源产业投资板块发生明显漂移。而且,化石能源价格低迷对可再生能源的创新和投资产生负压。因此,能源产销体系的再平衡有待于政策、技术和商业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合力形成以创新驱动增长的全新生态。

      能源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

      进入2015年,我国重点在产业创新发展、消费革命、跨界合作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了相关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规范化、合理化。国电集团副总经理谢长军认为,我国电力需求增速放缓,用电结构持续优化,用电增长的动力正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转变,但火电装机产能过剩趋势日益凸显,成为当前电力矛盾首要问题。同时,水电步入平稳发展期,但弃水限电突出,生态保护和移民难度大,并受经济性瓶颈制约,水电阶段性开发困境难以破局。而风电已经成为我国第三大电源,由于认识不到位,风电输出端和接纳端矛盾仍然无法解决,弃风限电形势进一步加剧,严重制约着风电健康可持续发展。

      神华集团新闻发言人孟坚表示,未来相当长时期,我国煤炭基础地位不会变。当下能源转型大环境下,煤炭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不过,煤炭完全可以转化为清洁能源,具体在实现煤炭绿色开采技术上,要发展智能、修复技术、水资源保护与配置等技术,为绿色开采提供新途径。

      谢长军建议,未来我国电源结构的发展,首先是合理布局火电,控制发展规模,解决好低利用小时数的问题。其次是优化调整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政策,解决好移民、生态、电价和外送问题。再次是综合运营技术、管理、经济、规范等措施,解决好风电限电问题。

      对此,丁民丞表示,借鉴国外能源政策演进的经验教训,中国政府在能源电力市场中的角色已经从大包大揽的“家长”向制定游戏规则的“监护人”转变,并从电价、气价改革着手为能源市场改革梳理行动路线和新目标。同时,有序放开配售电业务竞争、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电价、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推进相对独立、规范运行的电力交易机构建设,降低行业壁垒,为“互联网+智慧能源”创造投资环境,将有助于平衡能源生产侧和消费侧的权益,激发市场活力。

      能源互联网成为可再生能源新的加速器

      丁民丞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数字化消费群体最多、各类智能设备、应用软件和电子商务竞争最激烈的单一市场。随着数字技术刷新中国人对于信息化的理解,中国政府倡导“互联网+”行动计划,以顺应传统产业借力于新技术突破增长瓶颈,其中“互联网+智慧能源”指导意见使“能源互联网”成为热点议题。一方面,能源互联网正在成为中国能源电力行业加速实现“两化融合”的思想前沿。另一方面,能源互联网有望成为可再生能源的新加速器,带来新的竞争者。

      互联网作为一种纽带,使毫不关联的产业相互融合,并产生关联效应。鉴于互联网已经重塑了中国多个传统产业,加之电力市场改革的进程加深,围绕能源互联网的商业预期正在提升。在中国高比例情境下的可再生能源相关产业链增加值、物联网在有利政策推进下,为能源产业创造的GDP增量、国内微网市场可预期的大规模增长,以及全国在新能源供应和能源效率方面的新增投资,到2020年中国能源互联网的总市场规模将超过940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7%。

      丁民丞认为,中国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应根植于五位一体的价值点:一是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二是能源形式的互换,三是能源技术数据与信息技术数据的互用,四是能源分配方式的互济,五是能源生产与消费商业模式的互利。但能源互联网并不是“能源”与“互联网”的简单相加,而是能源产业的传统企业与新参与者共同利用信息通信、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等技术,让互联网平台与能源专业服务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增量价值。因此,中国能源互联网将经过“有容乃大、平台论剑、无远弗届、乾坤易位”四个标志性发展阶段。

      丁民丞强调,中国能源互联网四个递进阶段的发展情境取决于政策、技术和商业三个主要因素对能源互联网的推进作用:1.中国能源市场改革政策的进展和预期;2.中国对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吸收与应用;3.跨界竞争在中国能源产业的扩散速度。因此,这三个因素所能达到的不同程度和实际差异,会使四个递进阶段发生部分重叠、跨越或停滞。但是,目前中国还处于“有容乃大”阶段的初期,新能源供应商和跨界企业通过尚未互联互通的、局域性的能源网在能源服务市场摸索、建设、运营新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