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个人征信业前景广阔 空间将超1000亿

12.01.2015  12:03

  1月5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等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6个月。

  市场人士对上述举措评价颇高,认为其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形成重大利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迈出一大步。

  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信用的重要性。根据央行此前公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需经央行批准,取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并接受央行的审慎性监管。

  去年拿到企业征信牌照的金信网的COO安丹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金融的发展并不是很全面,一些金融服务相对比较缺失,其中就包括征信。相比金融资本,信用资本就像是冰山以下的部分,庞大但却隐秘。几乎所有从事金融行业的人都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征信系统之所以重要,在于其是金融领域的基础建设之一。尤其是近两年来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使得社会对征信的需求日益突出。此前,不少P2P公司都要求借款人自行提供个人征信报告,或授权类似征信平台进行查询。“也有一些P2P公司和电商、信用卡平台合作,从这些渠道补充信用信息。”零壹财经研究总监李耀东告诉记者。同时,随着金融风险的逐步暴露,信用环境的构建更为迫切。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0月底,征信系统已经收录1963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和8.5亿自然人信用信息。虽然这项指标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不过,依然有许多商户和自然人“游离在外”,而官方欲凭借一己之力改变现状也比较困难。所以,借力民间机构,运用已有一定数据积累的主体来共同完善征信体系,无疑成为当下最好的选择。

  而事实上,在央行欲“开闸”之时,就有20多家商业机构表达了申请个人征信牌照的意愿。

  从此次公布的8家入选机构来看,其各有擅长的领域。这种“擅长”指的是企业积累的用户数据较多,公司本身体量较大,未来有能力进一步获取数据。

  比如,鹏元征信和中诚信征信等公司是从事该业务多年的老牌机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他们开展征信业务有着其他机构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不过,最引人注意的还是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家互联网公司,尤其是两者此前也拿到了民营银行牌照,外界非常关注其下一步要怎么走。

  记者随即联系了阿里巴巴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表示,阿里巴巴目前的征信业务还处于准备阶段,产品也没有上线,不方便透露更多相关信息。但从阿里巴巴官方资料来看,作为蚂蚁金服旗下子公司的芝麻信用,有着非常广泛的信用数据来源,日数据处理量在30PB以上,相当于5000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总量,其中包含了用户网购、还款、转账以及个人信息等数据,再加上蚂蚁金服多年以来积累的数据处理能力,为其从事征信业务打下了非常牢固的基础。此前,蚂蚁金服已经在多项业务中尝试将数据信用化,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最典型的包括蚂蚁微贷业务,其根据用户在平台上的数据给予授信,用户申请贷款时无需提供担保和抵押。据统计,自2010年推出至2014年3月份,该业务已经为超过70万家小微企业累计提供贷款1900亿元。而腾讯方面向记者表示,腾讯财付通团队于两年前就开始推进征信业务,主要分为两块,一是通过提供互联网征信服务来帮助金融机构降低风险;二是通过便捷的方式,帮助普通用户建立信用记录,这些信用记录能够反过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

  事实上,阿里巴巴和腾讯在互联网领域已深耕多年,拥有足够多的场景应用来支持金融业务方面的扩张。此前,阿里巴巴和腾讯也分别加入了民营银行参与、设计的行列。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曾公开表示,央行对大数据公司进入征信系统持开放态度,并且预计不久将有大数据公司进入征信市场提供征信服务。

  不过,颇受关注的P2P平台并没有机构进入准备名单。“相较上述8家机构,P2P平台在征信方面显然存在体量小、数据规模不大或没有征信基础等短板。”谈到P2P平台申请征信牌照落选之事,李耀东认为,这8家机构更具有“试点”作用,这是征信业布局的第一步。

  此前,不少机构都在积极推进征信业务,但由于缺少牌照,只能开展信息服务工作,仅局限于收集、使用公开信息,无法对接央行征信系统及工商、税务、房管、水电等公共部门的数据,进而导致征信数据可参考的价值不大。另外,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征信企业介入个人征信市场较晚,覆盖面不够且不对同行共享,造成无法更好地解决数据的封闭性问题。上述两点都造成征信业难以迅速发展。不过,在拿到牌照之后,各个机构将能够更大程度地利用公共数据,也可以围绕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这个中心来进行工作,共建征信体系。

  关于征信行业的未来,李耀东认为,目前征信市场实现盈利还很难,不少机构都是赔本赚流量。有券商机构测算,虽然中国目前的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总规模仅为20亿元,其中,个人征信规模仅为2亿元左右,但中国个人征信市场空间未来将超过1000亿元。“一旦市场放开,未来中国个人征信的增长空间巨大。”李耀东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