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同源 乡愁故宫——两岸故宫院长共话故宫情怀

10.10.2015  12:51

两岸故宫同根同源,之间有着天然的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现在被海峡分隔,只有交流才能使我们成为一体,保持完整的故宫文化,这事两岸故宫人的共同使命。

——单霁翔

今天,2015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成立九十周年。2005年故宫博物院八十年大庆前夕,记者请时任两岸故宫院长的郑欣淼和石守谦做了一次对话,开创了双方首次院长层面的公开对话。

今年2月,记者与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约定,在院庆之际再做一次“两岸院长对话”。遗憾的是,院庆前夕,两位院长均诸事缠身,无法同时面对面接受访谈。记者只好就同一主题,分别采访了两位院长。

敬意感恩 审慎前行

回忆起2012年初接任故宫博物院“掌门”之职,单霁翔记忆犹新。他坦诚地说:“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职务,对我的能力、学识、经验都是一个挑战。”为此,他走访了全院30余个部室,拜访专家、学者、前辈。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文物保存现状,他带着秘书周高亮每天走五到六个小时,用五个月时间,走遍了故宫博物院内的九千余个房间。他戏称自己和周高亮是史无前例地进过所有房间的“故宫人”。而这种巡查很快成为常态,让他在三年时间里走坏了20多双布鞋。

通过走访、请教,“我深刻地感受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细致、复杂和敏感,在推动‘平安故宫’工程,全面消除院内安全隐患的努力中,也深刻地感受到‘故宫人’的付出和不易。”单霁翔说。

2015年,历经九十年风雨沧桑的故宫博物院迎来重要的历史节点。单霁翔表示,让故宫文化感染更多公众的心灵,是每一位“故宫人”的责任所在。故宫博物院希望能够让古老的紫禁城、现代的博物院以安全、健康、震撼人心的姿态迎接世界各地的观众,让精彩、深刻、丰富、震撼的文化体验长留每位观众的心间。

相对于单霁翔三年的“故宫人”生涯,冯明珠可算是老资格了。自1978年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迄今已度过37年,经历了六十、七十、八十及九十周年院庆。谈及这几次大庆时的心情,她说:“有很大的转折。

冯明珠回忆道:“记得六十周年庆时,当时进故宫未久,年纪尚轻,初逢大庆,我是以‘好奇之心’度过的;七十周年庆,我参与办理院庆许多活动,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兴奋’的;八十周年怀着‘喜悦之心’;迄今九十周年,已转变为‘感恩的心’。”在诸多需要感恩的人当中,她特别提到:感恩当年负责文物运输的故宫前辈;感恩他们保护文物免受日本侵略摧残;感恩他们将部分文物运送来台,延续文化传承;也感恩他们将“故宫人”应有的专业精神与文物知识传承下来,成就了今日博物院享誉全球的声望。

扩大空间 传播文化

扩大展示空间,传播故宫文化,惠及文化民生,是两岸故宫的共同选择。

单霁翔介绍,从九十年院庆日、即10月10日起,故宫博物院将陆续新开放五个区域:慈宁宫、慈宁宫花园和寿康宫所在的西部区域、东华门、东西雁翅楼—午门展厅、宝蕴楼及端门。这样,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区域将达到65%。在此之前,8月11日,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个分馆——精品文物馆已在北京奥运塔开馆;而外国文物馆也在厦门鼓浪屿加紧建设。

故宫博物院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每年接待观众人数超过千万的博物馆。但是,由于它以紫禁城古建筑群作为馆舍,受到文物建筑特性的限制,展出文物数量严重不足,众多文物藏品得不到及时的保养和修复。单霁翔说:“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确保故宫文化遗产安全,成为故宫博物院不可回避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平安故宫”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力争今年年底开工。单霁翔说:“北院区展出的文物,将数倍于故宫博物院目前展出量,计划每年接待观众不少于300万人次,将有效缓解故宫博物院的观众接待压力。

也许是种巧合,两岸故宫都在积极建设新院区。

今年12月28日,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嘉义南院区,在经历了14年的努力后将开始试运营。冯明珠介绍,南院区的设立是为了顺应“平衡南北,文化均富”的民意。南院区定位在“亚洲艺术文化博物馆”。台北故宫以典藏历代皇室收藏为主,哪来亚洲艺术文物?对于记者的疑问,冯明珠回答:“中华文化即属东亚文明,自古以来,通过陆地与海上丝路,将亚洲各地文明交织联系,相互影响。若以宏观角度探索,不难发现,原被定义为中华文物的作品,其中蕴藏着多少亚洲元素,默默记录下文明交流的痕迹。”她介绍,台北故宫的研究团队以宏观角度重新审视了院藏文物,配合嘉义新院区开馆,量身定做了10个展览,作为九十年院庆的献礼。

两岸合作 携手并肩

两岸故宫虽分居南北、各具魅力,但同根同源、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

2009年早春,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率团进京访问故宫博物院,成为两岸故宫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节点。此次“破冰之旅”后,同年,达成“八点共识”,两岸故宫在交流合作方面日益频繁。

单霁翔介绍:目前,双方的交流从个体交流正日渐系统化。比如在人员交流方面,根据“八点共识”,双方互设交流“窗口”,使沟通更加顺畅。业务人员赴对方调研交流全面展开。他还特别提到,通过香港“利荣森计划”和“共识”内容,两岸故宫每年都派业务人员先后到对方博物馆进行1至6个月的研习,对双方较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与沟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冯明珠将两岸交流这种变化概括为“从人情到机制”。她说,过去台北故宫的专家想到北京交流,必须找到一位熟人,通过交情才能去。如今,交流已成为两岸故宫合作的重要内容,成为机构层面的工作。这样就使得交流可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入地进行。

两岸故宫有太多相似、太多同源的东西,所以交流合作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冯明珠说。

2009年10月6日,双方合作举办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在台北故宫隆重开幕,故宫博物院的37件文物赴台参展。两岸故宫文物时隔60年终于重新聚首,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岸间文化盛事,在海内外各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参观人数达到75.8万余人次,产生了非同寻常的社会效益,也为两岸故宫的进一步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此后,2011年6月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2011年10月的“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特展”、2013年10月的“乾隆的艺术品位特展”,以及今年10月6日开幕的“神笔丹青——郎世宁来华三百年特展”都是两院藏品同时亮相,为两岸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展览交流开创了新的局面。

以合作办展的方式让分离60年的文物聚首,已成为两岸故宫交流的一条重要渠道。但对于展品单项交流的问题,单霁翔表示,台北故宫的文物暂时无法到大陆展出,确实是一种遗憾。但这不是两个博物馆能解决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努力。他强调,双方的合作并不局限于展览,涉及范围很广。即便是在展品方面,也不局限于实物,还有数字化展示等很多方式。冯明珠也说,两岸故宫在积极寻求合作,而虚拟平台使两岸故宫“合展”几乎没有技术难点。

从最初的‘亲切寒暄’,到后来的‘心照不宣’,再到如今的‘心心相印’,这就是两岸‘故宫人’心路历程和情感交集的真实写照。”说起两岸故宫合作,单霁翔感情沉深,“世界上没有哪座博物馆有着这么多的‘悲欢离合’,没有哪座博物馆有着如此挥之不去的‘乡愁’。

故宫博物院藏有五大名窑瓷器600多件,台北故宫也有典藏。单霁翔告诉记者,自己有个设想,两岸故宫在今后的某一日,同时开幕五大名窑展,同根同源的中华文物在海峡两岸相互呼应、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