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优秀复转军人之王息辰:商人应以财富回报社会

09.09.2014  18:02

濮阳市盛源集团董事长 王息辰

  他,从军11年,从一名卫生员,到逐渐成为拥有六个子公司、350余名职工、年产值30亿元的知名企业家,背后又有什么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9月5日上午,河南省第四届优秀复转军人年度十大人物之一——濮阳市盛源集团董事长王息辰应邀做客省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就“当好永远的兵建好‘四个河南’”为主题的优秀复转军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接受了专访。

  艰苦创业

  他从一名部队卫生员华丽转身为知名企业家

  1991年,王息辰怀揣着诸多梦想,实现了自己从军的愿望。由于训练刻苦、工作勤奋,被部队选拔为卫生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加倍学习,白天工作,晚上自修。他从药剂方面的“门外汉”自学成为了药剂精英,并顺利拿到了药剂师的资格证书。

  当他正春风得意之时,一张退伍令打破了王息辰的梦想,2002年冬,王息辰转业到了他曾经熟悉的家乡。然后,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部队的药剂证在地方上却不被认可,王息辰的药剂师梦想再一次的破灭了,这无疑给了他当头一棒。

  既然不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王息辰毅然决定放弃政府安置,选择了自己创业。2004年,他先后当起了出租车司机、运输专业户。当他小有成就之时,由于自己经验不足,轻信他人,遭到了欺诈,把自己步入社会挖到的第一桶金也丧失殆尽。

  然而,军人出身的王息辰没有被打倒,且愈挫愈勇。2006年春天他用向亲戚朋友的借款和多方拼凑创办了第一个工厂,第一次小试牛刀的成功他并没有懈怠。2009年,依托大连理工大学的技术支撑和紧密合作,一个年产值10亿元、利税7000多万元、安置260多人就业的“芳构化”石油化工深加工项目正式投产运营。至2014年所辖企业生产总值已达30亿元,王息辰成了市县名副其实的民营企业家。

  科技创新

  他致力于发展绿色能源产业

  创新才能发展,守业就是退步。当事业小有成就之时,在人生创业的高峰期,王息辰没有守业止步,决心带领大家继续发展,将企业做大做强,但却面临着资金、技术等诸多难题。

  “我总有想法干成一个事,不是为了要挣钱,一开始肯定是为了养家糊口,先挣钱,干到了一定时候,就把自己跳出了挣钱这个圈,就是要主动去承担各方面的责任。”王息辰在接受专访时说。

  经过自己不懈地努力,王息辰规划出了更加宏伟的企业发展之路,将科技创新、惠及社会作为企业的使命,致力于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努力把盛源打造成以高科技、链条化、环保型为特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

  2014年元月,盛源集团与中机集团、中国能源的战略合作,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EPC总承包协议等各项协议。通过合作,弥补了盛源集团在资源上的短板,开阔了国际视野。目前,盛源集团被濮阳市市委市政府列入“131”工程(即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300亿元以上产业集聚群、1000亿元以上产业)。

  回报社会

  他始终不忘肩负着社会重任

  在王息辰的脑海里,一直在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家以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艺术家以文艺作品赞美社会。

  那么,商人呢?“商人应以他创造的财富造福于社会”,王息辰终于思索出了他兴企为民、贡献社会的深层次意义。

  “在建厂之后投资200余万元兴建除尘设备,实现了企业的零污染生产。”王息辰说。盛源发展到今天,无疑是王息辰努力拼搏、艰苦卓绝的结果。

  王息辰致富不忘乡邻,努力坚持科技创新、惠及社会的企业发展使命。先后安置退伍军人、吸纳滩区贫困农民工、贫困家庭大学生200多人,带动周边1000多名群众致富。另外,他还与多户困难家庭结对子,资助帮扶困难户度过难关。

  与此同时,他坚持常年慰问贫困军人家属,每年向贫困军人家属捐款50万元以上,至今王息辰已累计为社会捐款300万余元。这所有的一切,无不表达了这位成功企业家对社会民生的密切关注和赤子之情。(记者  刘成/文  黄亮/图)